战国政治地理格局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0 13:46
在方兴未艾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领域,断代政治地理研究刚刚开始,本研究是关于战国政治地理研究的首次尝试。从事象研究向关系研究的转换,是历史地理学研究上升为规律研究的必经阶段,艰辛之处不在量的累积,而在范式转换。本研究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归纳考证、比较考证、会通考证,率先提出影响战国政治地理甚巨的纵横两条“脊”线概念——即今第二级、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和今秦岭—淮河分界线,及由这两条线所划分的三大政治地理单元——大致为今黄土高原、今黄淮海平原和今长江中下游平原。战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口、移民等大事,几乎无一例外在这两条“脊”线两侧集中展开。两条“脊”线交汇处,为历史地理的大舞台和时代转折的风向标,战国的治乱兴衰系于此处,此处安则天下安,此处乱则天下乱。以两条“脊”线为轴,可以尝试寻找战国政治地理重心所在。“脊”线所隔开的三大地理单元内,战国混乱局面拉开帷幕和社会震荡、族群融合加剧,是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核心区的移动相伴相生的。即,战国开始时,在今黄土高原,核心区从今山西高原移至今关中盆地;在今黄淮海平原,核心区从今黄河冲积平原沉降盆地移至今淄博盆地;在今长江中下游平原,...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战国前期: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
引言
第一节 四战之地的天下咽喉:韩
第二节 贫而不弱的军事强国:赵(兼论代与中山)
第三节 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魏
小结
第二章 战国中期:兼并极限凸显纵横“脊”线
引言
第一节 被兼并者: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小诸侯
第二节 被兼并者:今黄淮海平原中小诸侯(含东西周)
第三节 无缘逐鹿者:非季风气候区的北方戎狄
第四节 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次强势力:越
第五节 今黄淮海平原上的次强势力:燕
第六节 第二级阶梯上的次强势力:蜀(兼论巴、西南夷)
小结
第三章 战国后期:三大地理单元统御力量的对决
引言
第一节 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最强者:楚
第二节 今黄淮海平原上的最强者:齐
第三节 高原上的最强者:秦
小结
第四章 士与势:战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地理的互动
引言
第一节 治:简帛所见百家学说的共同政治指归
第二节 士:战国诸子的共同身份属性
第三节 道:为什么是秦统一天下
小结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32967
【文章页数】:19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与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战国前期:重心独倚的表里山河
引言
第一节 四战之地的天下咽喉:韩
第二节 贫而不弱的军事强国:赵(兼论代与中山)
第三节 暴兴暴跌的天下胸腹:魏
小结
第二章 战国中期:兼并极限凸显纵横“脊”线
引言
第一节 被兼并者: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小诸侯
第二节 被兼并者:今黄淮海平原中小诸侯(含东西周)
第三节 无缘逐鹿者:非季风气候区的北方戎狄
第四节 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次强势力:越
第五节 今黄淮海平原上的次强势力:燕
第六节 第二级阶梯上的次强势力:蜀(兼论巴、西南夷)
小结
第三章 战国后期:三大地理单元统御力量的对决
引言
第一节 今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最强者:楚
第二节 今黄淮海平原上的最强者:齐
第三节 高原上的最强者:秦
小结
第四章 士与势:战国政治文化与政治地理的互动
引言
第一节 治:简帛所见百家学说的共同政治指归
第二节 士:战国诸子的共同身份属性
第三节 道:为什么是秦统一天下
小结
结语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832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832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