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间行为的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4 01:24
近年来,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代表的大尺度空间设计正成为规划领域的热点话题和重要关切,2017年颁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总体城市设计以法定地位,开展相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世纪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正解构着基于构图美学和视觉美学的传统城市设计手法与评判体系,其倡导在城市营造过程中关注、尊重和实现个体需求,但:囿于技术不足与数据沉淀不够等原因,大尺度工作环境下往往无法对细颗粒度、体量庞大、关系复杂的个体需求做到有效回应——所谓的人本主义城市设计也只是对笼统、泛化的需求做出模式化的回应,尤其在大尺度的总体城市设计实践上,“以人本主义之名,行物质空间决定论之实”的现象更为显著。这一状况需要理论探索与技术创新加以解决。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城市设计范式正逐渐由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向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转型,其构建了形态、数据与拓扑的互动关系,将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转化为计算机算法,对庞杂的个体需求数据具有高效、精确的处理能力,这给人本主义设计的技术改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尝试基于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式,在人本维度上构建大尺度城市设计方案的评价...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尺度城市设计正成为规划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诉求
1.1.2 城市设计发展的范式转型拓展了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范畴
1.1.3 小结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文献选取与研究分类
1.2.2 研究阶段分期与研究进展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发展展望
1.3 研究问题与案例甄选
1.3.1 研究问题:基于数字化技术建构人本框架下总体城市设计的评价体系
1.3.2 案例甄选:基于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证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设计
第2章 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时空间行为研究产生的背景
2.1.1 行为地理学从空间研究向时空间研究的转型
2.1.2 计量革命建构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方法体系
2.1.3 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方法
2.2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核心命题
2.2.1 时空棱柱的建构、管理与可视化
2.2.2 时空制约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2.2.3 时空弹性的定义与测度方法研究
2.3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场景分类
2.3.1 出行与交通模型中的活动分析
2.3.2 消费者行为与零售中心区位分析
2.3.3 迁(择)居行为与特征分析
2.3.4 亚文化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空间适应性评判标准建立
3.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3.1.1 样本选取与研究数据
3.1.2 活动日志调查设计
3.1.3 社会经济属性统计
3.1.4 活动路径的录入与个案分析
3.2 时空间行为定量分析方法介绍
3.2.1 空间:以方向分布算法计算潜在路径区域面积
3.2.2 时间:以理想用时计算时间预算的值
3.2.3 辅助:以出行目的的频率分布探寻科研人员对设施的需求状况
3.3 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的测度(分时段)
3.3.1 上班时段
3.3.2 午休时段
3.3.3 下班时段
3.3.4 夜间时段
3.3.5 周末时段
3.3.6 对比分析
3.4 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的影响机理
3.4.1 有序Logistic模型与解释变量
3.4.2 模型拟合结果
3.5 规律总结与适应性评价标准体系建立
3.5.1 规律总结: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规律
3.5.2 评价标准:基于时间预算和重要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标准
第4章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概述与评价要素选取
4.1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项目背景
4.1.1 政策背景:建设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落实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
4.1.2 社会经济背景: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在新阶段下叠合的产物
4.1.3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的项目概况
4.2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述评
4.2.1 规划构思:基于两组矛盾关系的思辨
4.2.2 总体结构:“核圈插件”与“复合环廊”的空间构型
4.2.3 重点地段:智慧中核、科学插件
4.2.4 专项设计:城市形态与空间格局设计等四个专项设计(规划)
4.2.5 总体评价:功能主义和美学主义色彩浓厚
4.3 适应性评价要素选取与标准格式的数据转换
4.3.1 评价要素选取思路
4.3.2 评价要素:提取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中的体要素、面要素和线要素
4.3.3 标准格式的数据转换
4.4 小结
第5章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建议
5.1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时空间行为适应性评价工具
5.1.1 评价难点:涉及复杂的起讫点之间时程距离的定量计算
5.1.2 工具原理:引入拓扑深度和整合度等可达性分析的概念
5.1.3 工具改良:适用于起讫点时空距离测算的布局关系分析工具
5.2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时空间行为适应性评价分析
5.2.1 上班时段:较好地满足职住邻近的要求
5.2.2 午休时段:仅信息与智能插件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评价标准
5.2.3 下班时段: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适应性评价标准
5.2.4 夜间时段:未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对于图书馆设施的需求
5.2.5 周末时段: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评价标准,但仍有不足之处
5.3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5.3.1 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的内容汇总
5.3.2 针对设施布局的优化调整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2.1 引入时空间行为的研究视角,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评判标准
6.2.2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式,构建人本量化的评价分析工具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总体城市设计关注内容的研究统计
附录B:科研人员日常出行调查问卷
附录C:北京市道路等矢量数据截图
附录D:科研人员活动日志数据库分层截图
附录E:怀柔科学城上位规划用地布局拼合图
附录F:怀柔科学城科研人员数量预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88667
【文章页数】:12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尺度城市设计正成为规划行业内的热点问题和重要诉求
1.1.2 城市设计发展的范式转型拓展了城市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范畴
1.1.3 小结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文献选取与研究分类
1.2.2 研究阶段分期与研究进展
1.2.3 研究现状总结与发展展望
1.3 研究问题与案例甄选
1.3.1 研究问题:基于数字化技术建构人本框架下总体城市设计的评价体系
1.3.2 案例甄选:基于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的实证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设计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设计
第2章 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与方法
2.1 时空间行为研究产生的背景
2.1.1 行为地理学从空间研究向时空间研究的转型
2.1.2 计量革命建构了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方法体系
2.1.3 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可视化和空间分析方法
2.2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核心命题
2.2.1 时空棱柱的建构、管理与可视化
2.2.2 时空制约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2.2.3 时空弹性的定义与测度方法研究
2.3 时空间行为研究的场景分类
2.3.1 出行与交通模型中的活动分析
2.3.2 消费者行为与零售中心区位分析
2.3.3 迁(择)居行为与特征分析
2.3.4 亚文化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时空间行为研究的空间适应性评判标准建立
3.1 数据获取与描述性统计
3.1.1 样本选取与研究数据
3.1.2 活动日志调查设计
3.1.3 社会经济属性统计
3.1.4 活动路径的录入与个案分析
3.2 时空间行为定量分析方法介绍
3.2.1 空间:以方向分布算法计算潜在路径区域面积
3.2.2 时间:以理想用时计算时间预算的值
3.2.3 辅助:以出行目的的频率分布探寻科研人员对设施的需求状况
3.3 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的测度(分时段)
3.3.1 上班时段
3.3.2 午休时段
3.3.3 下班时段
3.3.4 夜间时段
3.3.5 周末时段
3.3.6 对比分析
3.4 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的影响机理
3.4.1 有序Logistic模型与解释变量
3.4.2 模型拟合结果
3.5 规律总结与适应性评价标准体系建立
3.5.1 规律总结:科研人员时空间行为存在一定的结构性规律
3.5.2 评价标准:基于时间预算和重要影响因子建立评价标准
第4章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概述与评价要素选取
4.1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项目背景
4.1.1 政策背景:建设怀柔科学城是北京市落实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内容
4.1.2 社会经济背景:我国科技发展进程与城市化进程在新阶段下叠合的产物
4.1.3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征集的项目概况
4.2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述评
4.2.1 规划构思:基于两组矛盾关系的思辨
4.2.2 总体结构:“核圈插件”与“复合环廊”的空间构型
4.2.3 重点地段:智慧中核、科学插件
4.2.4 专项设计:城市形态与空间格局设计等四个专项设计(规划)
4.2.5 总体评价:功能主义和美学主义色彩浓厚
4.3 适应性评价要素选取与标准格式的数据转换
4.3.1 评价要素选取思路
4.3.2 评价要素:提取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中的体要素、面要素和线要素
4.3.3 标准格式的数据转换
4.4 小结
第5章 怀柔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与优化建议
5.1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时空间行为适应性评价工具
5.1.1 评价难点:涉及复杂的起讫点之间时程距离的定量计算
5.1.2 工具原理:引入拓扑深度和整合度等可达性分析的概念
5.1.3 工具改良:适用于起讫点时空距离测算的布局关系分析工具
5.2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的时空间行为适应性评价分析
5.2.1 上班时段:较好地满足职住邻近的要求
5.2.2 午休时段:仅信息与智能插件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评价标准
5.2.3 下班时段: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适应性评价标准
5.2.4 夜间时段:未充分考虑科研人员对于图书馆设施的需求
5.2.5 周末时段:较好地符合该时段的评价标准,但仍有不足之处
5.3 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5.3.1 需要进行优化调整的内容汇总
5.3.2 针对设施布局的优化调整建议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
6.2.1 引入时空间行为的研究视角,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评判标准
6.2.2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式,构建人本量化的评价分析工具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总体城市设计关注内容的研究统计
附录B:科研人员日常出行调查问卷
附录C:北京市道路等矢量数据截图
附录D:科研人员活动日志数据库分层截图
附录E:怀柔科学城上位规划用地布局拼合图
附录F:怀柔科学城科研人员数量预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886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398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