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以中部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5-01-11 04:47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及大旅游的思想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已产生,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目前的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程度来看,现有的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重宣传,许多观念还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因此,为确保区域旅游合作的持续健康与和谐发展,有必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度研究。 本研究旨在对国内现有的区域旅游合作进行科学总结与反思,对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刻剖析,借鉴国内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建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区域旅游合作深度发展的理论框架体系。 论文分八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交代本命题的提出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本书的结构与创新。 第二章对区域旅游互动合作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集中阐释。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食、住、行、游、购、娱六个环节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因而指导旅游合作发展的理论也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地理学(包括政区地理学、旅游地...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命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1 命题提出
1.1.1 背景:强国战略与地方行动
1.1.2 实践:是谁障碍着区域旅游
1.1.3 命题:走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误区
1.2 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内涵的学术界定
1.2.2 相关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目标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目标
2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1 行政区经济理论
2.1.2 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
2.1.3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1 交易成本原理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制度原理
2.3 国家竞争力理论
2.3.1 关于生产要素
2.3.2 关于需求条件
2.3.3 关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2.3.4 关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2.3.5 关于机遇
2.3.6 关于政府作用
2.4 博弈论
2.5 本章结论
3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式
3.1 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
3.1.1 政府
3.1.2 旅游企业
3.1.3 旅游行业协会组织
3.1.4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间关系的架构
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3.2.1 资源与产品的区域差异性与互补性
3.2.2 发展与创新的区域间竞争
3.2.3 一体化进程中的利益共赢导向
3.3 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模式
3.3.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分类
3.3.2 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模式
3.3.3 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的空间关系模式
3.4 本章结论
4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进展
4.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与区域化进程
4.1.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进程
4.1.2 中国旅游的区域化进程
4.2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
4.2.1 区域旅游合作的萌动期
4.2.2 区域旅游合作的整合期
4.2.3 区域旅游合作的高潮期
4.3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格局
4.3.1 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
4.3.2 沿线带状旅游合作区
4.3.3 内陆旅游合作区
4.3.4 专项旅游合作区
4.4 本章结论
5 区域旅游障碍与地方政府作为
5.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
5.1.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由来
5.1.2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进展
5.1.3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误区与盲点
5.2 区域旅游障碍辨析
5.2.1 什么是区域旅游障碍
5.2.2 区域旅游障碍的制度性因子分析
5.2.3 区域旅游障碍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5.3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作为质量
5.3.1 消除区域旅游障碍的价值取向
5.3.2 提升政府作为质量的战略基点
5.3.3 规范政府作为的行为空间
5.4 本章结论:合作共同体中的地方政府有效作为
6 案例聚焦:区域旅游合作的中外经验借鉴
6.1 欧盟案例:超越国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6.1.1 旅游一体化进程
6.1.2 旅游业在一体化框架中的互动
6.1.3 欧盟旅游一体化模式的基本特点
6.2 珠三角案例:跨越不同社会制度空间的旅游互动模式
6.2.1 合作区域的地理构成及区域特点
6.2.2 不断深化的旅游合作进程
6.2.3 日益成熟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
6.3 长三角案例:相同制度空间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化模式
6.3.1 旅游合作的区域基础
6.3.2 从区域旅游合作到无障碍旅游区
6.3.3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机制
6.4 本章结论:国家内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基点
7. 区域旅游合作的中部行动
7.1 中部崛起的旅游战略行动
7.1.1 “中部崛起”战略理念的形成
7.1.2 中部崛起的旅游合作行动
7.1.3 中部旅游合作板块的崛起
7.2 深化中部旅游合作的潜力分析
7.2.1 竞争型资源类型多,特色鲜明
7.2.2 战略投资企业与支撑产业
7.2.3 政府支持与机遇共享
7.3 中部旅游合作的战略提升
7.3.1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7.3.2 中部旅游合作的竞争力整合路径
7.3.3 实现两个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目标愿景
7.4 本章结论
8 进一步关注的命题
8.1 本文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25967
【文章页数】:1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命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1.1 命题提出
1.1.1 背景:强国战略与地方行动
1.1.2 实践:是谁障碍着区域旅游
1.1.3 命题:走出区域旅游合作的误区
1.2 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内涵的学术界定
1.2.2 相关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框架
1.4 论文结构与创新目标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目标
2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1 行政区经济理论
2.1.2 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
2.1.3 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1 交易成本原理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制度原理
2.3 国家竞争力理论
2.3.1 关于生产要素
2.3.2 关于需求条件
2.3.3 关于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2.3.4 关于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
2.3.5 关于机遇
2.3.6 关于政府作用
2.4 博弈论
2.5 本章结论
3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基本模式
3.1 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
3.1.1 政府
3.1.2 旅游企业
3.1.3 旅游行业协会组织
3.1.4 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间关系的架构
3.2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
3.2.1 资源与产品的区域差异性与互补性
3.2.2 发展与创新的区域间竞争
3.2.3 一体化进程中的利益共赢导向
3.3 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模式
3.3.1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分类
3.3.2 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结构模式
3.3.3 区域旅游合作伙伴的空间关系模式
3.4 本章结论
4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进展
4.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与区域化进程
4.1.1 中国旅游的产业化进程
4.1.2 中国旅游的区域化进程
4.2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
4.2.1 区域旅游合作的萌动期
4.2.2 区域旅游合作的整合期
4.2.3 区域旅游合作的高潮期
4.3 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格局
4.3.1 东部沿海旅游合作区
4.3.2 沿线带状旅游合作区
4.3.3 内陆旅游合作区
4.3.4 专项旅游合作区
4.4 本章结论
5 区域旅游障碍与地方政府作为
5.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
5.1.1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由来
5.1.2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进展
5.1.3 无障碍旅游区行动的误区与盲点
5.2 区域旅游障碍辨析
5.2.1 什么是区域旅游障碍
5.2.2 区域旅游障碍的制度性因子分析
5.2.3 区域旅游障碍的非制度性因素分析
5.3 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政府作为质量
5.3.1 消除区域旅游障碍的价值取向
5.3.2 提升政府作为质量的战略基点
5.3.3 规范政府作为的行为空间
5.4 本章结论:合作共同体中的地方政府有效作为
6 案例聚焦:区域旅游合作的中外经验借鉴
6.1 欧盟案例:超越国界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6.1.1 旅游一体化进程
6.1.2 旅游业在一体化框架中的互动
6.1.3 欧盟旅游一体化模式的基本特点
6.2 珠三角案例:跨越不同社会制度空间的旅游互动模式
6.2.1 合作区域的地理构成及区域特点
6.2.2 不断深化的旅游合作进程
6.2.3 日益成熟的旅游一体化合作机制
6.3 长三角案例:相同制度空间的区域旅游合作网络化模式
6.3.1 旅游合作的区域基础
6.3.2 从区域旅游合作到无障碍旅游区
6.3.3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机制
6.4 本章结论:国家内部区域旅游合作的战略基点
7. 区域旅游合作的中部行动
7.1 中部崛起的旅游战略行动
7.1.1 “中部崛起”战略理念的形成
7.1.2 中部崛起的旅游合作行动
7.1.3 中部旅游合作板块的崛起
7.2 深化中部旅游合作的潜力分析
7.2.1 竞争型资源类型多,特色鲜明
7.2.2 战略投资企业与支撑产业
7.2.3 政府支持与机遇共享
7.3 中部旅游合作的战略提升
7.3.1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7.3.2 中部旅游合作的竞争力整合路径
7.3.3 实现两个互为(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目标愿景
7.4 本章结论
8 进一步关注的命题
8.1 本文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领域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25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4025967.html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以湘西借母溪为例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