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9:06
本文关键词: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蚌埠 城市历史地理 城市空间 城市化 地理环境
【摘要】: 本文对1978年以前的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内容包括蚌埠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基础、近现代城市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近现代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对近现代城市化规律的总结。 第一章论述了铁路通车前淮河两岸的小蚌埠和老蚌埠兴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行分析历史时期蚌埠古镇兴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因。 第二章用翔实的资料复原津浦铁路修筑以来,蚌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此过程的地理环境因素。分析认为,津浦铁路的开通为蚌埠城市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但真正促使蚌埠兴起的是中转枢纽地位的确立——成为皖北集散中心,由此交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城市商贸发展,人口聚集。政治地理因素在此期对城市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民国时期蚌埠城市功能的提高对城市影响主要有推动市政建设的开展以及刺激了城市商业的发展。淮河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构成蚌埠枢纽地位不可缺少的元素,一方面淮河的水患成为蚌埠城市发展的最大威胁。 第三章是第二章的延续,文章论述了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的发展过程,总结了此期城市发展的特点,分析了这一时期地理环境因素对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认为,由于历史的继承,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利用交通的便利接受沿海的辐射,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在行政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在安徽省的经济地位。 第四章对蚌埠近代城市空间平面图的进行了复原工作,确定或者基本确定了城市各个空间要素的具体位置。通过分析,对蚌埠近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构成及其拓展演化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分析认为近代蚌埠的各个功能区尚未形成,但是各空间要素有相对聚集的现象,且不同的空间要素的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因。 第五章是第四章的延续,利用建国以来蚌埠的城市地图和城市规划图,分析了城市各个功能区形成的过程、拓展的原因、分布的特点。 第六章和第七章从人口的聚集、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入手,研究近现代蚌埠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在城市生活中的表现、城市化对城市的影响等问题。
【关键词】:蚌埠 城市历史地理 城市空间 城市化 地理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928.6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绪论10-39
- 第一节 蚌埠城市概述10-11
- 第二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1-12
- 第三节 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状况和趋势12-33
- 第四节 资料搜集和研究方法33-36
-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界定36-39
- 第一章 蚌埠城市兴起的历史地理基础39-48
- 第一节 铁路通车前的蚌埠古镇(~1908)39-43
- 一、淮河孕育下的古采珠之地39
- 二、郡县边缘地带时期39-40
- 三、三县交界处的边陲乡集与古渡40-41
- 四、独立的三县司和七户半41-43
- 第二节 蚌埠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分析43-47
- 一、历史时期蚌埠区域的自然环境43-46
- 二、历史时期蚌埠的人文地理环境分析46-47
- 本章小结47-48
-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1908~1949)蚌埠城市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8-79
- 第一节 蚌埠城市的初步形成和畸形发展(1908~1937)48-52
- 一、津浦铁路的修建和通过48-50
- 二、市面初步形成50
- 三、城市的畸形发展50-52
-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城市衰变(1937~1938)52-57
- 一、日军空袭对城市设施的毁坏52
- 二、港口和水陆交通的衰落52-55
- 三、工业的殖民化55
- 四、畸形的商贸、金融55-57
- 第三节 蚌埠行政级位的上升和建市之始(1945~1949)57-59
- 一、蚌埠民国时期的行政沿革57
- 二、蚌埠功能的演化和行政级的上升57-59
- 第四节 近代蚌埠城市兴起与地理环境的关系59-69
- 一、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决定了淮河铁路桥在蚌埠的选址59-60
-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是蚌埠形成和发展的关键60-68
- 三、特殊的军事位置所决定的行政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蚌埠城市的发展68-69
- 第五节 近代蚌埠城市发展的环境限制因素69-76
- 一、军事地理位置的影响69-71
- 二、淮河灾害的产生的地理原因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71-75
- 三、火灾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近代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75-76
- 本章小结76-79
- 第三章 计划经济时期(1949~978)蚌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79-95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蚌埠城市发展概述79-82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转型期(1949~1957)79-80
- 二、大规模经济建设调整时期(1958~1964)80-81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81-82
- 第二节 城市发展特点82-86
- 一、工业生产水平提高,从消费城市转化为生产性城市82-83
- 二、蚌埠发展成为以烟草、食品业为主的轻工业城市83-85
- 三、商品集散作用逐渐减弱,商业潜力难以发挥85-86
- 第三节 蚌埠城市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因素86-93
- 一、在区域内的行政地位的变化影响着蚌埠的发展86-88
- 二、国家和地方的政治体制和政策倾向制约了蚌埠的发展88-89
- 三、经济腹地的逐渐缩小使得蚌埠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始弱化89
- 四、水陆交通条件的变化左右着蚌埠中转站的地位89-90
- 五、淮河水系对城市的影响90-92
- 六、自然资源的对蚌埠城市发展的影响92-93
- 本章小结93-95
-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1908~1949)蚌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变化95-139
- 第一节 港口的出现以及仓库码头区的形成95-98
- 一、港口的出现95-96
- 二、仓库码头区的形成96-98
- 第二节 民国时期蚌埠商业的究竟结构98-113
- 一、在水运码头——老船塘一带形成商业中心98-99
- 二、经营各类商品的商行在固定地段集中99-100
- 三、零售商业的空间结构分异100-101
- 四、各商业市场的分布101-112
- 五、金融机构的设立及其分布112-113
- 第三节 民国时朝蚌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113-125
- 一、手工业的局部集中和多数混杂分布114-116
- 二、烟草工业发展与分布116-120
- 三、面粉工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新船塘120-122
- 四、印刷业的发展与分布122-124
- 五、造船业的发展与分布124-125
- 第四节 民国时期城市居住区的分离125-128
- 一、居住区贫富分离125-126
- 二、城市内部各区差异126-128
- 第五节 其他城市空间要素的分布特点128-132
- 一、军政区的形成与分布128-129
- 二、宗教庙宇的分布129-130
- 三、民国时期蚌埠的同乡会馆及其分布130-132
- 第六节 民国时期蚌埠城市空间的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132-136
- 一、民国时期蚌埠城市空间发展的的两个阶段132-133
- 二、影响蚌埠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分析133-136
- 本章小结136-139
- 第五章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蚌埠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139-158
-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阶段139-142
- 一、建国初期的(1949~1956)城市空间由混沌开始分化139-140
- 二、大跃进时期(1956~1965)的工业用地成为城市空间的伸展轴140-142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内部填充发展142
-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内部居往区空间分布142-146
- 一、内部居住空间分布及其特点143-145
- 二、居住空间的分异机制145-146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内部商业空间的分布特点146-148
- 一、城市商业空间沿城市商业轴延伸147
- 二、专业市场的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继承性147-148
- 三、城市中心的商务功能未能体现148
-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工业区位的演变148-151
- 一、工业区位的边缘化148-149
- 二、工业区内部的微观规划149-150
- 三、工业区的建设与扩展对城市的影响150-151
- 第五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空间扩展特征151-153
- 一、蚌埠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时序特征151-152
- 二、城市空间扩展的功能特征152-153
- 三、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构特征153
- 四、城市空间扩展的经济特征153
- 第六节 计划经济时期影响蚌埠城市空间扩展因素分析153-156
- 一、行政区划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制约153-154
- 二、影响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环境制约力154-156
- 三、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制度因素156
- 本章总结156-158
-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蚌埠的城市化过程158-196
- 第一节 城市人口的集聚和人口结构158-170
- 一、人口集聚——城市化的量标158-161
- 二、城市人口结构161-170
- 三、移民与近代蚌埠城市化170
- 第二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的动力探析170-180
- 一、外部推动力之一:现代交通通讯网络的初步形成171-176
- 二、外部推动力之二:区域市场网络的形成176
- 三、内部推动力:城市商业化176-180
- 第三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的表现180-191
- 一、城市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慢慢流行开来180-181
- 二、城市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表现181-191
- 第四节 近代蚌埠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问题191-194
- 一、蚌埠城市问题中的"物理性病理问题"191-193
- 二、蚌埠城市问题中的"社会性病理问题"193-194
- 本章小结194-196
- 第七章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的城市化进程196-206
- 第一节 1949年~1978年蚌埠的城市化的进程196-198
-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化的特征198-200
- 一、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198
- 二、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198-199
- 三、城市化外力拉动不足199-200
- 四、城市化的质量较低200
-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蚌埠城市化的影响因素200-205
- 一、国家政策对城市化的影响200-201
- 二、国家制度对城市化的影响201-202
- 三、政府规划对城市化的影响202
- 四、城市人口素质对城市化的影响202-203
- 五、产业基础对城市化的影响203
- 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203-204
- 七、环境与城市化进程的互相影响204-205
- 本章小结205-206
- 结语206-210
- 一、结论206-208
- 二、启示208-210
- 主要参考文献210-220
- 致谢220-221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强;;倪嗣冲与民国初年蚌埠城市发展[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李学忠;陈晓鸣;;开埠通商对近代沿江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九江为例[J];农业考古;2011年01期
3 邵甬;辜元;;胶济铁路沿线近代矿业资源型城镇的历史研究[J];中国名城;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建;铁路与近代安徽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912-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2 丁戎;津浦铁路研究(1898-1937)[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学忠;开埠通商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琼;民国时期淮河灾害对皖北社会生态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1年
3 郑鹿敏;明代北京居民休闲空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志迎;明清惠州城市形态的初步研究(1368-1911)[D];暨南大学;2012年
5 王正哲;明清怀远县城的时空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张娟;清末民初安徽铁路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唐乐;清代合肥县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詹浩;明清时期衡州府城城市地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59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59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