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的意义与策略
本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的意义与策略
【摘要】:高等院校开设历史地理通识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联系古今的能力,使学生关注人地关系,树立尽全时空的观念和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历史地理通识课程教学应该结合环境演变的时间线索,及时补充历史和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关怀现实,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制订课程实践教学计划,将课程考察和调研常态化。
【作者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 历史地理 思想教育 通识教育
【分类号】:K90-4;G6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在我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疆域沿革地理。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还不足一个世纪,完整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林甫;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9期
2 葛剑雄,华林甫;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J];历史研究;2002年03期
3 ;历史地理[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7年02期
4 ;《秦汉历史地理与文化分区研究》出版[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王有德;再谈唐代轮台问题——兼与林必成同志商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6 Ki-Suklee;Hae Un Rii;钟;;南朝鲜地理现状[J];人文地理;1988年02期
7 邹逸麟,张修桂;上海港的历史地理[J];自然杂志;1993年02期
8 许德庆;;近十年来国内河西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概述[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刘正刚;从中原到岭南——陈代光教授的历史地理研究[J];岭南文史;2001年01期
10 蒋晓春;系统深入研究三峡地区历史地理的第一本书——评《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2 高传棋;;如何重建台湾境内的小区域历史地理[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吴宏岐;王豫北;郭用和;;濮阳地区若干历史地理问题考证[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五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新郑古都与中原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陈昌远;;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的历史地理看偃师商城遗址为汤都西亳[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司徒尚纪;许桂灵;;古都的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广州古都为例[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陈桥驿;;《中国都城辞典》前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康为民;;《水经注》中的偃师水系[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郭声波;;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令福;;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陈刚;;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的历史地理概貌及其变迁——以历史文献中“涛水入石头”及“广陵涌潮”、“牛渚春潮”现象的考察为中心[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强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从“虔诚的时间后代”到“坚定的空间居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供稿;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刘宏伟;洞悉一座城市的血肉[N];文艺报;2008年
4 记者 梁玉雨 宋李莉;北纬30°线 雅安的魅力线?[N];雅安日报;2006年
5 徐冉;探讨我国黄河流域环境变迁的真实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肖丽;石佛寺、砖塔胡同与《胡同九章》[N];光明日报;2007年
7 早报记者 石剑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受到很大政治压力”[N];东方早报;2011年
8 徐煜;徜徉于历史与文化的长河[N];文艺报;2007年
9 吴光范;阳关道与南方丝绸之路[N];云南日报;2006年
10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向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2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周运中;苏皖历史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狄三峰;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D];扬州大学;2013年
2 朱喜乐;许昌历史地理三论[D];郑州大学;2010年
3 孔艳;明清时期湘江长沙段历史地理问题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奥佳(Zakharenka Volha);十七世纪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名考察[D];复旦大学;2012年
6 高一萍;秦汉马邑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骆一峰;古史山东郡县命名规律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欢;隋唐长安城南地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卢海龙;清代颍州府城镇历史地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905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9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