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3:11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理科学专业 课程设置 优化策略 河南省


【摘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设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能力提高与专业思维形成的载体。课程的科学设置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对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相关研究进行了成果梳理,并找到论文研究方向。通过网上查阅和实地调查,文章获得省内外部分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了解到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现状。此外,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部分学生对所在院系课程设置与实施评价的反馈进行了解了。文章在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模块化划分的基础上,将当前省内之间以及省内外之间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所设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归纳出当前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文章汲取不同课程理论的有益观点,遵循整体优化、育师为本、面向学生等优化原则,针对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具体问题,制定了课程设置优化策略,拟定了课程设置优化方案。文章研究分析得出,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各模块课程设置存有不同问题。如,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理论化严重,“地球概论课程”未受重视;专业拓展课程整体设置缺乏区域特色与校本优势,且地理学科双语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区域地理课程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课时数相对偏少;人文地理模块课程设置缺乏地理学科思想类与地理科学导论课程;自然地理模块课程设置缺乏实验课程与综合实习课程;地理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设置存在实验操作课程课时较少,课程应用性较低的问题;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教师职业法规类课程缺乏、“教师教育基础课程”理论化严重、教育实习体系构建不完整、教育实习时间较短等问题。针对当前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具体问题,文章制定了相应的课程设置优化策略。如,学科基础课程设置选修模块,强化“地球概论”课程学习;专业拓展课程设置紧抓校本优势与区域特色,拓展学生课程选择权,丰富地理学科双语课程内容;构建完整区域地理课程体系,优化并整合区域地理课程内容;增设自然地理实验课程,设置以自然地理实习为核心的地理综合实习;人文地理课程模块增设地理科学导论与地理学科思想类课程;地理信息科学模块课程设置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增加实验操作课程课时,并规范其考核评价;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增加教师职业法规类课程、优化“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构建完整教育实习体系、灵活安排教育实习时间等。本文研究认为,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首先要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致力于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更好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要求。第二,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要全面分析不同模块课程的设置要求、修习方式与知识体系,发挥各模块课程的育人价值。第三,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优化要紧跟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与地理学科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对地理人才的要求。第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要遵循整体优化、育师为本、面向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各模块课程设置要实现横向整合,加强纵向联系,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本文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建立在课程模块系统划分的基础上,课程模块划分兼顾到了课程教学论的分类方法与地理学科的分类方法,不仅突出了地理科学专业不同课程模块的修习要求与育人价值,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文章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分析上,依照科学的课程模块划分,参考多元的问题分析依据,不仅对各模块课程设置进行整体了分析,也对其展开了具体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地理各分支学科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理科学专业 课程设置 优化策略 河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90-4;G64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一、选题缘由12-14
  • (一)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12
  • (二)推动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12-13
  • (三) 实现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13-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一) 理论意义14
  • (二) 实践意义14-15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5-18
  • (一) 研究方法15
  • (二) 研究思路15-18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8-28
  • 一、相关概念18-20
  • (一) 地理科学专业18
  • (二) 学科专业教育课程相关概念18-19
  • (三) 教师教育课程19-20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0-21
  • (一) 地理学相关理论基础20
  • (二) 课程论的相关理论基础20-21
  • 三、研究现状21-28
  • (一) 国外研究现状21-22
  • (二) 国内研究现状22-26
  • (三) 小结26-28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28-48
  • 一、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28-29
  • 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29-40
  • (一)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现状分析29-31
  • (二)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31-40
  •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40-48
  • (一)“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理论化严重40-41
  • (二) 教师职业法规类课程设置较为缺乏41-42
  • (三) 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地位较低42
  • (四) 学科教育课程设置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衔接不紧密42-44
  • (五) 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不完整,,缺乏有效管理44-47
  • (六) 缺乏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技能整合的平台47-48
  • 第四章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48-76
  • 一、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原则48-49
  • (一) 育师为本原则48
  • (二) 整体优化原则48
  • (三) 面向学生原则48
  • (四) 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48-49
  • 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策略49-65
  • (一)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优化策略49-50
  • (二) 专业拓展课程整体设置优化策略50-52
  • (三) 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52-65
  • 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优化策略65-71
  • (一) 优化“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65
  • (二) 科学设置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地理教育实习65-68
  • (三) 增加教育研究课程,提高学生教育研究能力68-69
  • (四) 强化学科教育课程学习,衔接中学地理教学实际69-70
  • (五) 增设教师专业情意与职业法规课程70
  • (六)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平台70-71
  • 四、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模拟方案71-76
  • (一) 地理科学“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优化方案71-73
  • (二)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优化方案73-76
  • 第五章 结语76-80
  • 一、主要结论76-77
  • (一)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各模块课程设置均存在问题76
  • (二) 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应遵循科学原则76-77
  • (三) 课程设置分析与优化须针对学科特点、满足时代需求77
  • 二、创新点77-78
  • 三、存在问题78-80
  • 参考文献80-84
  • 附录A 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反馈调查问卷84-86
  • 后记86-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文;;从地图的演变看地理科学的进展[J];甘肃科技纵横;2006年01期

2 张一文;;论地理科学的博雅二重性[J];内江科技;2007年01期

3 王兴中;;《地理科学导论》及其学术基础[J];人文地理;2011年05期

4 覃成林;地理科学研究结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5 ;地理科学第10卷(1990年)总目录[J];地理科学;1990年04期

6 马蔼乃;论地理科学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7 王向东;试论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8 董玉芝,张三焕;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9 郭廷彬,赵楚年,宋长青,吕克解,吴关琦;基础性研究中的地理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10 ;重庆师大地理科学专业综合地理实习片段[J];地理教育;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俊;和瑞芳;;现代科学分类中的地理科学与学科发展[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2 孙广友;;地理科学要锐意革新——大力强化工程技术层次将其改造为软硬兼备的现代大学科体系[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廖金凤;;地理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陈述彭;;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白光润;;21世纪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方略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晴;;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孙俊;;学科的地理科学: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9 曾克峰;张志;;庐山综合地理实践基地建设的理念创新[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张_";陈烈;;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喜;武大地理科学基地成为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N];中国测绘报;2008年

2 ;领略地理科学的魅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张平;地理科学新观念[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太原旅游学校史地组 杨玉芳;地理科学的机遇与发展[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姜坤;创建信息时代的地理科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王建敏;辽宁工大成立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N];中国测绘报;2006年

7 洪傲;地理科学:充满机遇和发展潜力的学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阮凌曦;农业不能忽视地理科学[N];农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 薛冬;中科院地理资源科学创新基地揭牌[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记者 杨健;中科院崛起地理与资源创新基地[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牛超;河南省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2 高飞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及改善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爽;地球科学数据网格及其对地理科学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3年

4 叶松林;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北川;风水民俗的地理科学性探讨[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94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594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8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