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两千年来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及其与河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06-29 12:00

  本文关键词: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分析——关于人—地对称关系的一个理论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11年

两千年来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及其与河流的关系

刘杨  

【摘要】:探讨城市在哪里形成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城市地理学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集聚,还与自然地理背景息息相关。而河流是城市赖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地理要素,研究城市为什么沿河发展、河流对城市体系有何影响等研究都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主要使用谭其骧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全八册)、湖北省DEM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等资料,运用历史文献分析、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采用了多个指标,从多个角度动态分析从西汉到清末两千年来湖北省城市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河流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自然因素,尤其是河流决定了两千来来湖北省城市分布的宏观格局。湖北省水网密布,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分布于河流沿岸,早在两宋时期,湖北省区域内已经基本搭建起了以汉江和长江两带为骨架的城市体系,并形成了武汉、襄阳和荆州三个中心为重要节点的城市骨架。(2)早期的城市主要集中于江汉平原汉江河段、荆江河段的一级支流地区,平原丘陵和山地交界等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随着云梦泽不断淤积成陆、荆江河段稳定以及人类区域开发程度的加深,城市开始沿着汉江、长江两条线向江汉平原中心地区、鄂西山地地区蔓延,向二三级支流蔓延;在内部均质的江汉平原地区,城市分布呈均衡型发展,而在鄂西山地地区,城市多分布于山间谷地,呈现为集聚型发展,故湖北省全省范围内,整体城市分布为随机型。(3)各种指数分析显示,两千年来湖北省城市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出一定的集中性,并有由集中走向均衡的态势,而当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均衡将被打破,进入更高一级均衡化的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9.27;P90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图表目录9-10
  • 1. 绪论10-21
  • 1.1 研究意义10-11
  • 1.1.1 理论意义10
  • 1.1.2 实践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19
  • 1.2.1 城市区位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11-15
  • 1.2.2 城市分形理论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15-16
  • 1.2.3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动因的研究16-18
  • 1.2.4 其他领域的研究18
  • 1.2.5 研究述评18-19
  • 1.3 研究内容19-20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20
  • 1.5 数据说明20-21
  • 2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过程21-32
  • 2.1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的沿革21-27
  • 2.2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分布阶段性特征27-32
  • 2.2.1 史前至秦阶段—荆州单极核发展阶段27
  • 2.2.2 西汉至两宋阶段—三中心两带发展阶段27-29
  • 2.2.3 元明清阶段—城市体系均衡发展29-32
  • 3.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分布与河流关系分析32-37
  • 3.1 城市空间分布与河流区位的关系32-34
  • 3.2 城市空间分布与河流结构的关系34-35
  • 3.3 城市空间分布与河流地貌的关系35-37
  • 4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与河流关系分析37-50
  • 4.1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特征37-46
  • 4.1.1 湖北省城市发展的数量分析37-38
  • 4.1.2 湖北省城市发展的集散程度38-41
  • 4.1.3 湖北省城市发展的空间分析41-46
  • 4.2 两千年湖北省城市空间发展与河流关系分析46-50
  • 4.2.1 城市空间发展与河流距离的关系46-47
  • 4.2.2 城市空间发展与海拔的关系47-50
  • 5 结论与展望50-52
  • 5.1 论文主要结论50-51
  • 5.2 论文不足之处51-52
  • 附录52-70
  • 参考文献70-73
  • 致谢7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寇冠华;湖北武陵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功常;随州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法辉;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研究[J];城市问题;1989年01期

    2 王心源,范湘涛,郭华东;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3 陈彦光,刘继生;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分析——关于人—地对称关系的一个理论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4 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5 刘继生,陈彦光;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地理科学;2003年06期

    6 牛亚菲;中心地模式的实验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城镇网的优化设计[J];地理学报;1989年02期

    7 梁进社;中心地体系的替代性与点轴系统[J];地理学报;1998年S1期

    8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9 陆玉麒;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02年01期

    10 陆玉麒,俞勇军;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廖华生;;清代蚺城的约保[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3 徐建国;;近代民信局的寄递网络研究[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4 王日根;肖丽红;;《莆田人民公控蒋唐佑呈稿》所见清末生员与恶吏的斗争[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5 胡厚国;;区域性交通走廊城乡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探讨——以104省道宁国路段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7 樊培军;;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8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9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10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毛金凤;法义滨;;沈本旅游市场一体化与沈阳旅游定位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许继清;曹坤梓;;黄泛平原“水域古城”类型与特色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8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10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丽丽;沿海工业园区用地用海布局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恒康,邹长武;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李养兵,刁承泰;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3 邓正琦;;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顾文选;建立和完善全国城镇体系的几点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3期

    5 任绍斌;吴明伟;;可持续城市空间的规划准则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6 王孔敬;;三峡地区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03期

    7 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J];城市规划汇刊;1994年06期

    8 周海林;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攀枝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9 邓正琦;;武陵山民族地区城镇化特征及发展趋势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10 马强;;寻找消失的支路——破解城市支路规划和建设难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9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立胜;历史文化名城护城河域保护与更新规划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小娟;兰州城市格局演变的观察与分析[D];同济大学;2008年

    3 殷炜;“随枣走廊”明清时期民居形制承传与衍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坤;可持续的安康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超;1990's以来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一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解释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2 李树琮;长江经济带与江西生产力布局新格局[J];长江论坛;1997年04期

    3 陈为邦;关于我国城市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5期

    4 徐巨洲;对我国发展国际性城市的思考[J];城市规划;1993年03期

    5 姚士谋;国际性城市建立的背景与机遇[J];城市规划;1995年03期

    6 王士君,田饶;21世纪中国国际性城市体系的结构与布局[J];城市规划;1995年03期

    7 吴良镛,毛其智,张杰;面向21世纪──中国特大城市地区持续发展的未来──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特大城市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6年04期

    8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开放的特殊复杂的巨系统[J];城市规划;1997年02期

    9 赖勤;关于大城市郊区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1998年01期

    10 林炳耀;城镇体系规划的性质与政策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乃岩;;城市规模的理性增长和土地集约利用——以黑龙江省为例[J];北方经贸;2008年03期

    2 马莉莉;张洪;;我国城市规模与房价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视角(下);2008年05期

    3 迟彦忠;;浅谈城市发展目标阶段及发展控制[J];财经问题研究;1987年11期

    4 杨重光;;大城市的成长机制及规模控制理论[J];城市问题;1987年04期

    5 杨兴权;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桂斌;交易成本视角的城市规模与政府选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刘益;;西部大开发: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J];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8 席明旺;;论城市衰落前的征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9 韦东;陈常优;屠高平;;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研究——以我国30个特大城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10 熊玥;余曙光;;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联[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宙玥;;我国城市结构优化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3 李同德;;低碳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战略探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冯向东;;论21世纪的西部开发模式——“城市规模”的改革创新[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刘云刚;王丰龙;;非线性城市化中的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方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梁东;李瑞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市规模问题及对策[A];2005年山东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李红梅;;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9 何丰;;全球“无线城市”运营模式及发展分析[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群喜;;开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提升中国城市文化精神[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寅峰;[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首席记者 王慧江;[N];牡丹江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罗虎 实习生 何亚东;[N];白银日报;2011年

    4 记者 王东;[N];四平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展宏 白梦杨;[N];济宁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许明峰;[N];九江日报;2011年

    7 ;[N];大庆日报;2010年

    8 记者 何海峰;[N];陇东报;2010年

    9 忠林 高耀军;[N];各界导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叶加;[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亮;城市规模经济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2 周阳;基于生活成本调整的真实产出和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彩;重庆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研究(1876-1949)[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牛俊伟;城市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城市[D];南京大学;2013年

    5 任少波;基于制度分析的城市经济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孟涛;城市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7 王平;制度约束与中国城市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隋笑宇;美国东北部城市的外来移民及其影响(1880-1920)[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媞;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丁一;中美职业体育俱乐部与城市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彦苹;石家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玉霞;理想与现实[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黄勇;城市规模发展的实证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佳慧;近代青岛市民心态研究(1898-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鸿飞;城市居住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许洁;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牟丽娟;我国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8 邓元慧;基于三维层面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凡;城市污水排放量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亚平;青岛城市景观健康评价与空间结构优化[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分析——关于人—地对称关系的一个理论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3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3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