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心头的暖泉
本文关键词:指尖心头的暖泉
更多相关文章: 近代中国 指尖 地壳运动 热泉 腾冲温泉 地理环境 热流 火山群 历史进程 印度板块
【摘要】:正呵气成雾的冬季,暖泉是冲刷寒冰的热流,滑过指尖,清润心田。让人舒缓的情感,也如淙淙的热泉轻轻涤荡着世间繁杂纷乱。我们的生存,不过是占据在两个永恒之间无限短的一瞬。在这刹那间,时间、距离、天命、人事,不过是要我们慢慢体会的滋味。热泉让身心都松弛下来,有温暖相伴,于是微笑就成为好的表情。千锤百炼后的热力滇西腾冲,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剧烈冲撞后形成的独有地理环境,也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被热血沁染的土地。千万年的地壳运动,留下了今天的火山群、地热群,还生成了诸如火山奇观——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指尖 地壳运动 热泉 腾冲温泉 地理环境 热流 火山群 历史进程 印度板块
【分类号】:K928.9
【正文快照】: 呵气成雾的冬季,暖泉是冲刷寒冰的热流,滑过指尖,清润心田。让人舒缓的情感,也如淙淙的热泉轻轻涤荡着世间繁杂纷乱。我们的生存,不过是占据在两个永恒之间无限短的瞬。在这刹那间,时间、距离、天命、人事,不过是要我们慢慢体会的滋味。热泉让身心都松弛下来,有温暖相伴,于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谯珊;;近代中国自然灾害与城市衰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鲁兴勇;;和顺的牌坊[J];保山师专学报;2007年03期
3 秦巴子;陈华;董航;理想;;悬崖上的山西槰光[J];汽车实用技术;2009年02期
4 范瑛;;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石岛纪之;;近代云南的地域史[J];读书;2006年04期
6 伍振;;风情万种天津卫[J];丝绸之路;2009年05期
7 ;邵承德:五大道的记忆[J];小康;2007年09期
8 黄成林;;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人文地理;1993年04期
9 王社教;;作为研究方法的历史地理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于希贤;地理环境变迁与文学思潮更迭——西周至魏晋南北朝文风演变与地理环境关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社教;;历史地理环境与舜居河东[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社教;;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孙冬虎;;袁中道笔下的明末北京地理环境[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北京史专题研究[C];2007年
4 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的几次突变[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6 陶肃平;;楚郢都纪南城的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布局初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7 邵秀英;;古晋阳的区位条件与地缘价值浅析[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振燕;;一个民国学者的田野行走——任乃强和他的《泸定导游》[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9 刘超 ;常旭 ;匡宏乾;;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人物性格关系的初步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10 康玉庆;靳生禾;;晋阳城肇建的地理环境因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乐土想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戏 海;在海南冷热泉里吃“泡菜”[N];中国商报;2004年
3 东田;热流暖意温柔乡[N];中国旅游报;2001年
4 卢金花;冬日游温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江世震;地壳运动造就的天下奇绝[N];云南日报;2003年
6 记者 罗霞;让都市火山“动”起来[N];海南日报;2006年
7 罗霞 吴仁辉;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N];海南日报;2006年
8 阎红玉 叶雪 张丽 王月 王文刚;美在自然 贵在原始[N];农民日报;2006年
9 肖伟;传说中的五彩城[N];西部时报;2009年
10 傅国涌;南通访张謇遗迹[N];南方周末;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4 魏晓芳;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继平;鄂东楚文化的历史进程与特征[D];武汉大学;2005年
2 韩献珍;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杜晶;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区域差异的历史地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庞莹莹;地理环境在俄罗斯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樊遂桥;秦汉西部地理环境对交通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郑鑫;延边地区渤海遗址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苗峰;明清黄河流域元宵灯俗的历史地理学考察[D];暨南大学;2010年
8 慈平;元代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狄三峰;2000~2012年中国大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发展[D];扬州大学;2013年
10 肖超;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著出版研究(1958-2009)[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35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6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