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

发布时间:2016-08-06 18:11

  本文关键词: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师范大学》 2013年

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

傅栋  

【摘要】:论文拟对纪录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问题展开研究。 论文认为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纪录模式至少有三种类型,即“诗性模式”、“纪实模式”和“新纪录电影”模式。本文中的“诗性模式”是“格里尔逊”式与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结合的产物。“诗性模式”在结构上依托于解说词,带有强烈的文学化倾向;在画面上追求唯美,注重意境;在创作上则以创作主体为主导,偏向于纪录片中“对现实的安排”的向度。“纪实模式”的核心是纪实,偏向于“对现实的描述”,兼收“真理电影”、“直接电影”与“自我反射式”的一些创作手法,其最大特征是运用采访、同期声、长镜头等纪录手段对个体予以关注、对过程予以纪录等。“新纪录电影”模式则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的想象”。“新纪录电影”模式源自西方,其大胆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真实观念的束缚,采用“虚构”和“再现”手法,追求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以及讲究视听美感的营造。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首先提出问题,而后对人文地理纪录片予以界定,对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内涵和特征进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阐发其创作价值,最后描述纪录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中的流变。 第一章,首先阐释“诗性模式”的内涵,进而分析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率先运用“诗性模式”的原因,重点从解说词、画面、音乐三个维度阐述探讨“诗性模式”在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问题。在“诗性模式”人文地理纪录片中,解说词是叙事的中心,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文化气息浓厚,富有诗意;画面上,“诗性模式”人文地理纪录片注重诗意与唯美,追求形式美、意象美、意境美;音乐作为解说与画面的衬托具有抒情性、渲染性和风格美。解说、画面、音乐上的这些特征都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神会的产物。最后,探寻“诗性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及改进的建议。 第二章,首先对“纪实模式”的内涵予以阐述,而后探讨了“纪实模式”运用到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的原因。与“诗性模式”充满诗意的浪漫主义书写不同,“纪实模式”更加注重对客观现实的纪录,本章重点阐发了“纪实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人文地理:景观背后人的故事;纪录过程:现场时空的一致性;心灵旅行:体验性浓厚的云游”等特点。最后对“纪实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运用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首先对“新纪录电影”的内涵予以揭示,而后分析“新纪录电影”运用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的原因。重点从“新虚构”、“新叙事”、“新视听”三个维度对“新纪录电影”在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地阐释。最后从“真实”和“再现”的争议中探讨“新纪录电影”模式在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结语,上述三种纪录模式在艺术上无优劣之分,各有千秋,只有适合不适合之说;至于在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中选择哪种纪录模式予以运用取决于时代社会的需要、创作主体的偏好以及创作客体特征等方面因素。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当以某种纪录模式为主的时,可以灵活吸收其他纪录模式的营养,以便更好地为创作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服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952;K9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勤亮;影像华夏——人文历史地理类纪录片传播策略初探[J];电视研究;2003年10期

2 马力;唐弘;;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的故事性叙述[J];电视研究;2006年11期

3 吕晴;;《望长城》的人文性叙事手法[J];电影文学;2009年15期

4 朱琳;关大我;;用影像进行反思和质疑——重读新纪录电影的表意症候[J];电影文学;2011年01期

5 蒋小兮;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话语中的审美逻辑心理与理性文化传统[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6 段善策;;西方人文地理类纪录片镜头与剪辑特点探微[J];媒体时代;2010年08期

7 马雪蒙;;在声音和画面里解读历史——以纪录片《故宫》为例[J];华中人文论丛;2012年02期

8 周文彬;科林伍德美学思想述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9 薛颖;;用影像传达历史——纪录片《敦煌》对影视史学理论的创新实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苑学成;;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的声音设计[J];现代电视技术;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驰;程立中;;简论亳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周剑;;从人地作用到景观文化——浅析景观文化的含义[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4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5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6 夏玢;黄成林;;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张磊;王家录;郑朝彬;;贵州文化模式与贵州区域竞争力关系浅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郭影影;李永文;;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去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尹占娥;王建梅;;基于GIS的上海银行网点及区位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阿利;高字民;;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西部电视纪录片之发展前瞻[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董小玉;;纪录片“真实”性的再解读[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9 李幸;;中国新纪录片研究及电影史写作——关于《被遗忘的影像》[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马梅;孙静;;新十年中国重大主题宣传型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6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媛;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体育纪录电影的发展与特点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邵丽;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文化影响的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李娜;从叙事学角度看记录片字幕的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陈丹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保;影视史学刍议[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2 林达·威廉姆斯,李万山;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J];电影艺术;2000年02期

3 黄敏丽;;浅析动画技术在大型纪录片《故宫》的时空关系中的妙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6期

4 ;中国纪录片面对国际化和市场化问题的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07期

5 高 峰,亓克君;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关于《极地跨越》电视行为传播的对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07期

6 陆旭;;影视史学再探讨[J];兰州学刊;2006年02期

7 安娜·米西埃克;孙红云;刘瑞新;;并非《一个愚蠢的白人》——迈克尔·摩尔纪录片的民主语境[J];世界电影;2007年01期

8 金爱花;;电视纪录片的叙述模式[J];视听纵横;2006年06期

9 王红叶;;主题画面化——浅析大型纪录片《故宫》的视听语言[J];声屏世界;2007年03期

10 裴玉章;;《丝绸之路》是一次成功、有力的对内对外宣传[J];现代传播;198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南;;人文地理纪录片艺术创作[J];文艺争鸣;2011年08期

2 凌之浩;;专家的教导[J];电影艺术;1957年Z1期

3 沙莉;;怀念苏联老师鲍·玛·卡赞斯基[J];电影艺术;1957年Z1期

4 映白;;剝落陆侃如的假面——批驳他的两篇文章:“把毛泽东文艺思想贯彻到古典文学的教学中去”、“论古典作家宇宙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J];山东文学;1958年04期

5 郝御风;关于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J];人文杂志;1959年03期

6 张平;;思想性是演员创作的灵魂——扮演孙玉亮的体会[J];电影艺术;1960年07期

7 王臻中;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8 ;马列文艺论著讨论会论点综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9 王西平;“两结合”创作方法管见[J];人文杂志;1980年05期

10 王德勇;“两结合”的创作方法不能轻易否定[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登翰;;文学的回归——战后初期关于“建设台湾新文学”的一场论争[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桂修;;生活与斗争的艺术写照——简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金云峰;项淑萍;;有机设计——基于自然原型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赵立魁;;科教影视作品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5 徐晓钟;;关注时代 开拓审美 走向大众 纪念中国话剧诞生百周年[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蒋守谦;;《李自成》与《永昌演义》互见录——写在姚雪垠百年诞辰之际[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昭;;格式塔原则在海图美学中的应用——以航道要素整饰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周建平;;开拓前进中的大方农民画[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段珍莲;;浅谈大通农民画[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10 冯隆梅;;民间剪纸的“随意性”初探[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沈路涛;[N];人民日报;2002年

2 江胜信;[N];文汇报;2002年

3 ;[N];北京日报;2002年

4 于新超 王 军;[N];北京日报;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关雯;[N];中国电影报;2005年

6 夏季;[N];中国民航报;2005年

7 秦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胡智锋;[N];中国文化报;2000年

9 黄维钧;[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于平;[N];中国文化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刚;一曲多用——从现象到本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2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澄霞;创造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陈龙海;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懿斐;《朝霞》:“文革”后期主流文学的样板[D];吉林大学;2006年

6 毛剑;“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蒋青林;历史话语世界的精魂[D];浙江大学;2006年

8 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黎小锋;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苏宏志;系统科学的建筑观与创作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栋;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2 涂朝莲;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方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赵杏梅;前期创造社期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朱晓君;论四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历史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思思;川端康成与绘画艺术[D];湘潭大学;2006年

6 张晶;论网络文学创作的自由性[D];山东大学;2007年

7 吴木生;航站楼地域性创作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吴方;论《在路上》多义性主题及杰克·凯鲁亚克的创作方法[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晶晶;论迟子建小说的创作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代晓蕾;中国绘画传统展示形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纪录模式与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创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6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86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3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