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地理信息系统,不冰冷
本文关键词: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编者按信息科技的发展总是为人类披上理性的外衣,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更好地为我们勾勒出身处世界的样子,空间被无数个方格组成,似乎体现了我们的社会如何被科学合理的分配。然而,世界并非冷冰冰的数字与方格,更有温度和情感,地理信息系统能否为我们提供另一把开启世界的钥匙呢?
视点地理信息系统,不冰冷——定性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随着信息科学的推进,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面临革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有学者呼吁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随着研究问题深入与研究视角的多样化,传统的空间模拟以及单一的量化模型已经很难解决诸如情感、认知等人地关系的研究话题,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呼之欲出。张涵,朱竑.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1):125-136.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兴起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兴起于19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应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上的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受到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深刻影响,GIS被视为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定量空间分析的工具。到了1970年代,这一科学和社会保守主义的传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后来出现的后结构主义学者的批判。研究者开始关注阶级、性别、性与种族,随之而来的批判浪潮不仅谴责保守主义政策,同时也谴责与其相关联的学术成果所采取的方法论。1980年代,GIS作为一种定量的空间分析工具进入地理学界。在该时期出版的文献中,GIS多是以科学测量、空间数据模型、空间分析、抽样、地学计算、计量、数据库、数据转换等出现。到了1990s,GIS所表征的景观已经非常复杂且全面,遥感技术和GIS作为有效的研究工具,为地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分析方法的缺失使得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者坚持倡导将“定量”与“定性批判”共同作用于GIS领域。这些批判,同时将GIS与空间科学以及定量研究方法主导的地理学联系起来,更关注嵌入在认识论与社会保守主义之间的表征、技术与科学权威。GIS将地方、人简化为数字化的点,来制定决策而非在当地情景下来实现规划;GIS为共同的利益服务,有助于监督与管控、掩饰社会经济的不平衡;GIS支持客观数据的分析,为制图学至上的理念服务;由于使用成本巨大,而导致使用权的不平等,GIS也被视作一种不民主的信息技术。这一切,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在GIS应用实践方面毫无作为。但GIS作为一种知识实践的产物,将定量科学、权利、资本等要素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尽管存在很多争议,其对地理学科的发展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Qualitativ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Q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是对1990s中期所提出的,传统GIS没有与非地图表征的空间信息相结合的批判浪潮的响应。它的出现使得GIS扎根于积极的认识论,同时助推了质性数据、质性研究与空间分析技术的契合。QGIS是一个相对较新的专业术语,注重综合而全面地描述物体的发展、实践和思想演变,其关注的是定性研究或定性数据与GIS的集成。从方法论层面讲,QGIS主要是指一些学者尝试着将质性数据与GIS结合起来。如混合媒体GIS(Multimedia GIS)将素描、意象地图、音频材料、图片等嵌入到GIS,通过一些非地图要素(如情感等)来反映空间信息。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结合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如焦点小组、民族志、访谈、参与式观察等,通过整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来深化研究结论。其他质性GIS研究是将GIS作为一种技术来分析质性研究所获取数据,包括直接采用GIS软件,,或借助GIS来实现形象化的解释与归纳。从认识论层面讲,QGIS侧重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反映事物的演变过程,它响应了关于GIS对主体表现的缺失、对主观能动性的忽视,以及基于实证主义的认识论等批判,将GIS立足于一些激进的认识论上,更多地与定量的技术、空间科学结合起来。区别于传统的GIS与其他社会学的研究,QGIS的独特性体现在研究视角方面,在Matthew等学者看来,即技术-关系结构(techno-positionality)。
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QGIS将质性的研究与GIS结合起来,为批判式人文地理学者使用GIS强大的分析和表征功能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解决了GIS在处理具体形式的分析研究等方面的缺陷。这些QGIS方法主要包括公共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女性主义地理信息系统(feminis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批判地理信息系统(critic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等。
1批判地理信息系统批判地理信息系统(critical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与社会学理论的集成。它以拓展技术的功能化与推进其民主化进程著称。其社会与技术的双重属性强调将社会经济、女性主义、认识论、本体论以及参与元素等引入到GIS的研究议程中来。同时,批判地理信息系统从一系列的人文地理学者的批判声中凸显出来,它已经被重新定义为人文地理学与技术地理的一种创造性的结合。
对批判地理学者而言,实现学者们所提出的对实践问题的技术转型,并取得学界认可,具有很大的挑战。批判GIS在1990年代的发展可以被描述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1994年,人文地理学者对其技术地理和空间分析进行了批判。其批判的核心在于GIS如何才能体现制图者自身所关心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空间分析;第二个阶段,是1995-1998年,在1995年,超过40篇的出版物提出了GIS风靡所带来的影响。这些文章主要收集在1995年出版的两个论文集中,即John Pickles的GroundTruth与Eric Sheppard的GIS and Society, a special issue of Cartography and GIS。相比由于GIS表达而被剥夺的人的自主权利的缺失,人们更担心的是与GIS相关的最大企业和公共机构所起的作用。此外,批判者对技术普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GIS技术的发展不过是计量革命的残骸;第三个阶段,到了1990s晚期,GIS逐渐从争议中走了出来,成为一种具有积极影响的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与商业领域(见表1)。
2女性主义地理信息系统女性主义地理信息系统(feminist GIS)是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也是批判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物。它是以关美宝为代表的一批地理学者,为丰富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尝试将GIS应用到女性主义地理学领域。他们对GIS方法本质上不符合女权主义认识论与实证主义的科学实践表示了质疑,尝试运用可视化等技术,试图将GIS重构为一种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实现批判实证研究中的女性主义视角的描述。他们认为可以将GIS重新修订,并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某些相关的女性主义认识论与制度进行结合。
关美宝(Mei-Po Kwan)关注复苏的女权主义GIS用户和研究人员的声音,其主体性可能打破之前的简单二进制叙述。feminist GIS在解释地方的意义方面更注重空间信息的自反性与数据信息的关系结构。在一些使用二手数据(如遥感数据、普查数据等)的无实体研究中,feminist GIS寻求一种更超然的方法或尽可能多的使用质性数据。埃尔伍德(Elwood)的文章讨论了女性主义GIS与地理网络、志愿地理信息系统的联系。她认为,GIS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技术的理念,研究地理网络,可以从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地理信息系统中获取信息;一个灵活多元的视角比综合视角更适合于地理网络的研究。
3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
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简称PPGIS)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来强化公众在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参与程度,以期实现非政府组织、基层组织和社区组织的价值。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最早出现在1996年的National Center fo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Analysis会议GIS分会的主题中。其对PPGIS的界定是通过GIS,落实公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性,其目标是提高政府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并影响政府的决策。
PPGIS被设计成一种具有完整的方法与技术的弹性系统,该系统通过整合不同视角、不同的信息形式,为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保障,从而提升规划的影响效力。它既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具备一系列软件工具的采集系统,又是一项人机交互程序,其程序包括对问题的探究与描述,对现状的探究与评估,创造与评估交替、反馈并最终呈现一种可接受的解决方法,它所追求的是增加公众(特别是那些长期边缘化的群体)在定义、分析、解决空间和场所相关联的问题(事件)中的参与度。它同时也体现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拓展,即GIS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公众参与情况以及技术在推行民主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参与式制图学可用于多种研究,如通过将当地居民绘制或书写的传统知识转换到地图上,即可在项目的计划和实施阶段实现参与者和研究者的直接对话,由此产生的地图有助于本土居民实现自身利益诉求,包括对土地权利维护的主张,建立生产资源管理计划,以及实现传统知识的保护等等,研究者致力于各种原住居民法定权利工作时,通常都是通过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将原住居民的声音带入政治领域。毋庸置疑,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将本土知识转变为制图形式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4其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GOOGLE MAP, OPEN STREETMAP等软件在GIS应用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有学者将其统称为“自愿地理信息系统”,它是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技术与互联网上传播的,衔接越来越多的用户生成的实践内容,而产生的地理信息的一种显著的新形式。公众使用手持设备收集地理信息,并把它贡献于人群来源的数据集,并使用网站的映射接口来标记和批注地理特征,或把地理位置添加到照片,文字和其他网上共享的媒体。这些现象,产生了我们统称的自愿地理信息系统(VGIS),它代表了地理信息在如何被创建和共享,及其内容和特点方面的一个范式转变。Goodchild认为,自愿地理信息系统最重要的价值即它可以展示世界媒体忽视了的不同地理位置的地方活动,以及符合当地水平的生活现状。Andrew J. Flanagin等认为,尽管自愿地理信息系统丰富了地理信息的数据,但是其数据质量、可行性以及使用价值等仍有待考证。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各主要类型的相互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关于“GIS与社会”的批判,推动了一系列关于GIS在参与度、权力关系、空间数据与技术的不平等参与度,以及关于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等内容的理论探索。批判地理信息系统关注的核心是表征与分析空间主体的属性、与数据环境的联系,以及这些实践与社会知识、表征、权利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了这些源于社会与政治实践中的空间数据与技术等要素,渗入或组成空间知识的进程,并反馈出了GIS软件可以处理的数据结构。区别于批判GIS重视在认识论、本体论等理论上的突破,公众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更注重技术上的突破。由于它实现了本土居民话语在地图上的反映,因此成为一项边缘群体可以持有自己反地图的观念。同时,它也是对政治化视角下的世界给予质疑的一项新技术。女性主义地理信息系统借鉴了很多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与批判地理信息系统的观点与实证,并且三者之间有很多交集。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主义地理信息系统审查了GIS对女性主义研究方法论的影响,探索了多元化的GIS知识体系,并挑战了GIS与一些特殊的方法论之间不具有内在联系的假设。简而言之,质性GIS的研究领域达成一个共识,即GIS的社会文化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地理信息在数字环境下的创造、表征、交互与提取(见图二)。
讨论与展望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新兴的发展产物。相比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定性地理信息系统除了在方法论层面上,可以处理定性的数据。同时在认识论层面上,扎根于积极的认识论,注重从女性主义等批判视角出发,关注公众参与,致力于推进信息技术的民主化进程。定性地理信息系统是适应多学科交叉,综合多研究方法的一种相对新颖的研究理念,是某种形式的定性研究(或定性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QGIS可以为人文地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两者的结合响应了近期出现的将地理信息系统与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的呼吁,同时为人文地理学带来新的空间认识论,也为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带来新的制图元素。
QGIS不仅通过扩展可用的认识论的范围,促使人们更科学地理解世界,还为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议程提供了进步的政策支持。此外,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因为它可以将人们对世界的思考与空间结合起来,并且允许人们提出一些只能通过混合的方法才能实现的研究问题。QGIS与人文地理学的结合将成为今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趋势。多学科与批判理论的集成,促成了在“空间与地方”的研究过程中对表征多样性更多的关注。通过借助GIS制图工具来获取,批判研究中所涉及的边界、位置、地方等空间表征的其他制图要素,充分体现了定性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潜能,即强调超越学科之间的界限。
部分作者简介张涵(1991-),女,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E-mail:zhanghan91@126.com.
内容编辑:中心小编YXH
内容发布及解释权作者所有,若需在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论文作者本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作者,非文章真实内容反映,图侵删。
华南地理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社会文化地理研究的校级科研机构,与海内外知名院校、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组织学术活动,承担研究课题,旨在积极探索社会,关注时事,秉承人文关怀,传承传统文化地理,努力推动中国新文化地理学发展。
诚邀您的来稿~~联系方式:scnuscg@qq.com微信号:SCNU_CSCG
本文关键词:定性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9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