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内渡士绅施士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3:10
本文关键词:台湾内渡士绅施士洁研究
【摘要】:台湾内渡士绅,是乙未割台后内渡大陆的一个特殊“地域历史人群”,是闽台近代关系研究中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群体。作为台湾社会的菁英人物,内渡之后,他们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紧紧相扣,渐次实现人生转型,最终在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优秀人才。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台湾内渡士绅如何转型、如何融入内地社会、哪些因素促使他们转型、他们的转型对台湾岛内士绅产生哪些影响等,并力图透过施士洁这一代表人物的分析来提供答案。 施士洁是清末台湾文学一代宗师,在台湾旧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幼承庭训,弘扬家学,科举顺利,早成进士,与父亲施琼芳成为台湾唯一的“父子进士”。青年施士洁凭藉科举功名和诗文名气,被唐景崧延聘为台湾最高学府——海东书院山长等职,成为引领台湾士类、声望极高的名士。 与文学史塑造的诗人形象不同,施士洁亦是一位台湾名绅。1860年代台湾由移民社会转为定居社会,台湾科举士绅阶层随之形成、壮大,施士洁作为名绅则介入台湾公共事务,在管理培元局、协助清赋、举办团练、调解案件、掌管盐务等方面留下新的作为。 日本侵占台湾,中断了台湾社会发展的“内地化”进程,殖民政府推行以警察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彻底破坏在台湾生根发芽的传统乡绅制度,台湾乡绅的乡村社会主导权被警察侵夺,社会活动空间也被相关殖民机构挤占。遭遇制度威胁的台湾士绅,激于民族气节纷纷离台内渡,施士洁作为其中的一员也返回祖籍泉州西岑定居,快速融入祖籍社会,成为泉南的一位知名乡绅,在乡村宗族事务、调解械斗、文教事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进入加速转变期,商品经济大潮对传统农村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维持“乡绅之治”的宗法体系渐次松动,促使施士洁开始向城市经济体靠拢,向新兴职业转型。在泉州、福州两地寻求机遇无果的情况下,施士洁迁居厦门,供职于厦门商务总会,’完成了由名绅向绅商的转型。随着商会的发展,绅商阶层成为地方经济命脉的掌控者和地方财政的提供者,实为地方政府仰赖的对象。在清末民初政权嬗替的特殊时期,以厦门商会领导人为主体的厦门参事会担负起地方的安全事务和经济事务,成为地方社会稳定和市政管理的主导力量。在厦门商会的帮助下,施士洁出任厦门周边的马巷通判,代表着商会权力向地方政权的延伸,是绅商阶层在近代政治舞台的一次尝试。 以施士洁为例分析内渡士绅转型,本文得出: 一、中国传统乡绅制度的渐次破坏推动内渡士绅不断转型,同时得出日本侵台后台湾乡绅制度的破坏崩溃,也是士绅纷纷内渡大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性因素。 二、内渡士绅的转型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相契合,体现内渡士绅的历史进步性。 三、清末民初的政治更替为内渡士绅的转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使他们登上近代政治、经济舞台,对日据台湾岛内士绅参与政治、经济活动产生极大影响。 四、内渡士绅在转型的同时坚守民族核心文化,他们以旧文学为载体,开展与岛内士绅的文化交流,共同推进汉文化在日据台湾的传承。
【关键词】:台湾 内渡士绅 施士洁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27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7
- 中文文摘7-11
- 目录11-15
- 第一章 绪论15-43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创新15-17
- 第二节 学术研究回顾17-21
- 一、关于施士洁及其作品的研究17-18
- 二、对施士洁的史学研究18-19
- 三、对台湾内渡士绅群体的研究19-21
- 第三节 理论准备及研究方法21-34
- 一、掌故学理论21-24
- 二、社会流动等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近代士绅研究24-29
- 三、哈贝马斯交往理论29-31
- 四、“边沿”研究理论31-34
- 第四节 施士洁生平、文献版本及其他34-43
- 一、施士洁生平34-36
- 二、《后苏龛合集》文献版本36-40
- 三、章节结构40-43
- 第二章 从名士到名绅——兼谈施士洁对地方事务的介入43-99
- 第一节 乙未内渡前施士洁的交游44-56
- 一、施士洁在台交游人物44-46
- 二、交游人物的分类与特点46-56
- 第二节 名士的家世渊源与人际空间56-81
- 一、家世渊源56-60
- 二、学术背景60-71
- 三、名士个性71-81
- 第三节 从名士到名绅81-99
- 一、对地方公共事务的介入——以参与全台培元局事务等为例82-87
- 二、对地方政治军事事务的介入——以参与中法甲申战役、施九缎事件为例87-92
- 三、对地方矛盾调解的介入——以雾峰林家京控案息讼为例92-99
- 第三章 从乡绅到城绅——兼谈台湾士绅的内渡原因和水平流动99-199
- 第一节 台湾士绅内渡原因新探100-111
- 一、台湾乡绅向上流动的渠道被堵103-105
- 二、乡绅的基层权力为日本警察制度所取代105-107
- 三、殖产政策引发原有生产结构和财富的调整107-109
- 四、殖民政府同化政策企图瓦解乡绅文化影响力109-110
- 五、生命安危110-111
- 第二节 迁居厦门前施士洁的交游111-122
- 一、内渡初期施士洁交游概况112-115
- 二、交游人物的分类与特点115-122
- 第三节 西岑乡绅生活122-156
- 一、内渡乡绅的形成123-125
- 二、参与西岑族务125-131
- 三、乡绅的政治场域131-140
- 四、乡绅的文化场域140-153
- 五、迁居泉州及交游对象153-156
- 第四节 内渡士绅的省城活动空间156-174
- 一、“泰西之行”钩沉——兼谈与闽省官员的关系157-164
- 二、与省垣文人的诗酒酬唱——兼谈城绅的文化生活164-174
- 第五节 由泉迁厦:近代城市的魅力174-199
- 一、生存安全考量175-177
- 二、经济收入考量177-180
- 三、交游需要考量180-192
- 四、新思想、新生活的冲击192-195
- 五、其他因素195-199
- 第四章 从绅商到官员——兼谈内渡士绅的垂直流动199-285
- 第一节 居厦前期施士洁的交游200-206
- 一、施士洁居厦前期的交游概况200-202
- 二、交游人物的分类与特点202-206
- 第二节 绅商转型的背景206-215
- 一、晚清社会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207-209
- 二、清季“重商主义”思潮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09-210
- 三、台湾士绅的个性及岛内士绅转型对内渡士绅的推动210-213
- 四、厦门本埠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商业氛围的熏陶213-215
- 第三节 施士洁安嘉总馆从商考215-223
- 一、掌管安嘉总馆的缘由216-217
- 二、掌管安嘉总馆的时间217-219
- 三、安嘉总馆的概况与职责219-223
- 第四节 施士洁入厦门保商局考223-235
- 一、保商局概况与入局缘由224-227
- 二、保商局绅董及其经营227-235
- 第五节 供职厦门商务总会235-262
- 一、厦门商务总会的成立235-236
- 二、任职厦门商务总会236-240
- 三、厦门商务总会任上的交往240-262
- 第六节 出任马巷通判——商务总会的延伸262-285
- 一、马巷厅及马巷通判262-264
- 二、任职马巷与厦门参事会264-276
- 三、出任马巷通判的原因及作为276-285
- 结论:内渡士绅转型的历史内涵和两岸影响285-291
- 一、中国传统乡绅制度的渐次破坏推动内渡士绅不断转型285-286
- 二、内渡士绅的转型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化相契合,体现内渡士绅的历史进步性286-287
- 三、清末民初的政治更替为转型的内渡士绅提供广阔的舞台空间,为日据时期台湾士绅参与政治活动产生引领作用287-289
- 四、内渡士绅与台湾士绅以旧文学的载体共同承担汉文化在日据台湾的传承289-291
- 附录291-375
- 参考文献375-393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393-395
- 个人简历395-397
- 致谢397-3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心铭;;“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研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2期
2 黄长义;龚自珍的掌故学述略[J];江汉论坛;1999年04期
3 李玉尚;近代中国的鼠疫应对机制——以云南、广东和福建为例[J];历史研究;2002年01期
4 汤国云;;近代爱国先驱者丘逢甲[J];岭南文史;1984年02期
5 陈娟英;厦门博物馆藏板桥林家相关资料厘述[J];台湾研究集刊;1998年04期
6 许维勤;日本同化政策对台湾社会的戕伤——以台中雾峰林氏家族为例[J];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1131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11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