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热忱、渊博的历史学家——忆王思治教授
本文选题:中国史学 切入点:社会史研究 出处:《清史研究》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王思治先生离开我们了,他热忱的为人和渊博的学识,其人品和学品,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思治教授长我八岁,他对于我来说,界乎师友之间:在学术上,我们是朋友,且有许多共同的语言、相同或相近的见解;我们专业不同,但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交流。在思想感情上,我是把思治先生视为我的老师一辈的学者看待的。我和思治先生相识和交往三十多年,我从他身上得到许多教益。我的这篇短文,是想着重讲讲思治先生对我的热忱的帮助。
[Abstract]:Mr. Wang Si-chih has left us. His enthusiasm for human and profound knowledge, his character and his learning will remain in people's memory for a long time. Professor Sage is eight years old, and for me he is between teachers and friends: academically, We are friends, and we have many common languages, the same or similar opinions; we are different majors, but do not affect our communication. I think of Mr. Schick as a scholar of my generation of teachers. I've known and socialized with Mr. Sag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I've learned a lot from him. My essay is about Mr. Sage's enthusiasm for helping m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
【分类号】:K092;K825.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洪源,王德朋;展望21世纪的中国史学——“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侧记[J];史学史研究;2001年04期
2 马彪;超越战后日本中国史学模式的谷川史学[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02期
3 李小树;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朱清如;关于20世纪末中国史学问题的几点思考[J];湖湘论坛;2004年06期
5 刘光明;;21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报业;2011年16期
6 李侃;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的一点认识[J];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01期
7 瞿林东;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条件[J];安徽史学;1997年01期
8 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上)[J];历史教学;2000年03期
9 瞿林东;二十世纪的中国史学(下)[J];历史教学;2000年05期
10 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J];历史研究;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3 程利田;;袁枢对中国史学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姜义华;;当代中国史学:从帝王之学走向普遍性的人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刘重来;;试论中国史学“大一统”历史观——从《华阳国志》宣扬“大一统”思想说起[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7辑)[C];2008年
6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7 李景煜;;中国史学肇源于《春秋》[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吕清玉;;发挥谱牒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团结[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赵梅春;;二十世纪史家对“通史家风”的继承和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翔;马克思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道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徐松巍;十九世纪中国史学变革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00年
3 李振宏;“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1年
4 德朋 洪源 苗家生;展望新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5 周一良 苏双碧;新中国史学研究回顾[N];光明日报;2001年
6 瞿林东;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2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周文玖;新中国史学的成就与未来[N];光明日报;2003年
9 王以欣;“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南开举行[N];光明日报;2003年
10 张越 蒋正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与中外史学交流”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峰;社会史论战与现代中国史学[D];山东大学;2005年
2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谷学峰;1958年“史学革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刘俐娜;20世纪初期中国史学的转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樊庆臣;现代中国史学专业学会的创建与运作[D];山东大学;2011年
6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松;历史跨学科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吕作用;越界取火[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徐春夏;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史学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冰;柴德赓与中国史学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雅芹;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史学功用观之嬗变[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杨发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史学风气的变动与童书业的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秀俊;实证与诠释的会通[D];山东大学;2006年
8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维佳;唯物史观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大陆历史学变革[D];扬州大学;2012年
10 崔军伟;《汉书》矫改《史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9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156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