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研究胡适生平和思想的重要材料——介绍新发现的《胡许通信集》

发布时间:2019-02-28 09:19
【摘要】:正许怡荪(1889-1919,名棣常,原号绍南,绩溪人)是胡适的一位重要知己,对胡适的成长、早年志业均产生过深刻影响。1919年许氏过世后,胡适曾将胡、许通信整理成册,1并以此为基础,撰成《许怡荪传》。稍后,胡适又打算将胡、许通信合刊。至晚在1924年8月,他们共同的朋友、时服务于亚东图书馆的章希吕,已将这些信标点完毕,并就有关内容的处理、署名等问题与胡适商酌。21933年,
[Abstract]:Xu Yisun (1889-1919, formerly Shaonan, Jixi) is an important confidant of Hu Shi,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u Shi's growth and early career. After Xu's death in 1919, Hu Shi arranged Hu and Xu correspondence into books. On the basis of this, Xu Yisun Biography was written. Later, Hu Shi plans to combine Hu and Xu correspondence. As late as August 1924, their mutual friend, Zhang Hulu, who served in the Asian East Library, completed these beacon points and consulted Hu Shi on the handling and signature of the relevant contents. 21933.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8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慧慧;梁旭澍;萧巍;张海博;;《敦煌千佛洞千相塔记》《敦煌千佛山皇庆寺缘簿》录文及相关问题[J];敦煌研究;2014年05期

2 黄明乐;;《夏鼐日记》中的广州考古碎片[J];广州文博;2013年00期

3 孙庆伟;;考古学的春天:1977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史解读[J];南方文物;2014年01期

4 刘斌;张婷;;翁文灏与中国早期文物考古工作[J];华夏考古;2014年03期

5 查晓英;;李济考古学方法论中的史学特征[J];考古学报;2014年02期

6 王兴;;“良师益友”:《夏鼐日记》中的郭沫若[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7 王扬宗;;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J];科学文化评论;2015年03期

8 李孝迁;;拉狄克与中国左派史学[J];史学月刊;2014年06期

9 李孝迁;;国际左派中国研究与中国左派史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张丽梅;胡鸿保;;“疑古时代”“李济时代”与中国考古学的学派问题——以顾颉刚、李济和苏秉琦为中心的讨论[J];社会科学论坛;201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道杰;《德隅斋画品》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2 杜新庆;美国中国学家刘子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泳;怎样理解胡适[J];书屋;2000年04期

2 西尧;;为名所累的胡适[J];学理论;2001年12期

3 朱洪;“道不同,不相为谋”——瞿秋白与胡适[J];党史文汇;2001年01期

4 李文乾;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J];党史文苑;2001年05期

5 赵玉宏,印永清;评研究胡适的两本专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年01期

6 徐改平;胡适早期诗文创作论[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7 张芸;胡适论[J];集宁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8 周久凤,徐明成;胡适研究中的误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张家康;;胡适的磁性人格[J];世纪;2001年06期

10 朱洪;胡适的反作伪——胡适研究三题[J];学术界;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3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4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洪涛;“胡适批判”中大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丽霞;从《竞业旬报》看胡适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腊丽;胡适与中国的“文学革命”(1915-1935)—胡适“文学革命”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1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431692.html

上一篇:依旧苍穹闪耀  
下一篇:胡锦光教授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