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传记论文 >

张佩纶“仕、隐”人生的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17 02:11
   张佩纶,科举正途出身,曾任最高检察机构的副长官—左副都御使,是一个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士文化精神践行很好的一位文官。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官员后来却成为时人嘲讽的对象,并被后人视之为有空谈无实才的“清流”之官。这个问题诚然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是本文所要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以张佩纶的人生转折为线索,分析了张佩纶从志在用世到决意归隐的转变,及这个过程中的思想转变历程和抉择背后的时代必然性和偶然性。即张佩纶的这种人生结局,所折射的正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现象:一是,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维系作用和功能开始弱化。从张佩纶的个体分析中,我们可以预见,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舍弃和变革已经只是时间问题的事情了。二是,传统政治运作体制、机制的变革。张佩纶的从仕到隐的转变与抉择,是个人的事情,也是时代使之然,他所折射的是同一时代人物群体的悲剧。而在此悲剧之背后,关于传统政治体制、机制变革的力量和情绪也都在酝酿之中。 本文选择张佩纶为个体案例研究,通过对张佩纶仕途的分析、向隐居的转变来揭示这种转变与抉择的背后蕴藏的两个变革:即思想文化及其精神的变革、政治运作体制和机制的变革的必然性。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K828.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 写作思路
    (三) 研究现状
第一章 张佩纶的亲族关系背景
    (一) 其父张印塘及与李鸿章的关系
    (二) 宗亲和姻亲
第二章 “言官”之路
    (一) 为生民请命的情怀
    (二) “持正不苟”的性格
    (三) 交际圈的相互影响和交互运作
    (四) “奋起言事”
        1. 朝廷开“言路”的契机
        2. 张佩纶的上疏言事
第三章 朝是青云暮逐臣
    (一) 简派张佩纶会办闽防的缘由
    (二) 赴闽前的情形
        1. 社会上对张佩纶赴闽的舆论
        2. 张佩纶的积极谋划和闽防难为的现实状况
    (三) 马江战后的人事处置
        1. 战败伊始时的人事处置
        2. 五个月后的再度追究战责
第四章 仕与隐的抉择
    (一) 张佩纶思想的转变
    (二) 仕与隐的抉择
    (三) 时人对张佩纶的评价
        1. 时人对张佩纶的评价综述
        2. 时人对张佩纶的评价所折射的时代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刚;;论张佩纶的改革思想及其时代困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赵宁宁;李士达;;张佩纶与中法战争[J];兰台世界;2014年22期

3 蒋金晖;;张佩纶与冯子材之恩怨探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彭程;;马江之战张佩纶有无怯战潜逃考辩[J];昭通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5 谢海林;;北宋“二山”:张佩纶对苏轼、王安石的推崇及其原因[J];南海学刊;2016年04期

6 牛力达;;谈谈“管子学”研究的方法论[J];管子学刊;1987年01期

7 张成;陈九如;;中法战争时期张佩纶主战思想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王维江;;张佩纶:悲情“清流”[J];史林;2008年05期

9 赵慧峰;重评张佩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梁家贵;;张佩纶与梁启超《管子》研究之比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伟勇;张佩纶“仕、隐”人生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史彩霞;试论中法战争期间张佩纶的主战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峰;张佩纶年谱[D];南昌大学;2013年

4 王志刚;张佩纶的对外认识与实践的研究(1875—1884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宋攀;张佩纶诗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6 白雁钊;张佩纶与张之洞比较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亮;张佩纶经世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8 耿茹;张佩纶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9 阴迎新;张佩纶诗歌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叶颖;张佩瑶翻译观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86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2886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e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