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
本文关键词: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郭沫若的一生,曾经两次加入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随部队南下途中,第二次是在建国后的1958年。为此,很多人以为郭沫若在流亡日本以后就“脱党”了,所以才有建国后的重新入党。其实,郭沫若一直是奉党组织之命行事,特别是在1937年回国以后,他作为“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在人们认为他“脱党”的时候,恰恰是他同中国共产党联系最为紧密、配合最为默契的时候。通过对这段时期郭沫若的经历和思想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大潮中的表现和命运。 郭沫若和很多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平生所学用来报效祖国。在纷乱复杂的新式思潮中,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从此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最危险时刻,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岁月里,他作为中共秘密党员,在国统区与日寇和国民党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无法展开手脚干革命时,他又会韬光养晦,潜心学术研究,以增进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郭沫若在建国前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表现出了革命的进取性和彻底性,但在建国后的历次政治风暴中却选择了明哲保身,这一方面表现了他人格复杂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作为学术家与革命行动家双重身份的纠葛。郭沫若作为一名学术家,在内心里希望能够表达自己独立的思想,但作为一名革命行动家,他的行动又必须听从中共党组织的指挥,为中共做出的决策摇旗呐喊。因此,当他对中共的一些政策无法理解却又要积极宣传时,在他的心里只会充满不解和无奈。
【关键词】:郭沫若 中国共产党 “两次入党” 双重身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25.6;D23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1
- 1.1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7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7-9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9-11
- 第二章 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信仰11-15
- 2.1 自小具有的叛逆意识和反抗性格11-12
- 2.2 青年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12-13
- 2.3 确定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终身信仰13-15
- 第三章 郭沫若发表讨蒋檄文与第一次入 党15-20
- 3.1 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次接触15-16
- 3.2 “四一二”前夕发表讨蒋檄文16-18
- 3.3 参加南昌起义途中第一次入党18-20
- 第四章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运用20-25
- 4.1 服从组织安排流亡日本20-21
- 4.2 运用唯物史观解读中国历史的第一人21-22
- 4.3 实现归国的梦想22-25
- 第五章 郭沫若与抗战期间的第三厅和文工 委25-32
- 5.1 临危受命组建第三厅25-28
- 5.2 第三厅抗战工作的巨大影响28-29
- 5.3 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和解散29-32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对郭沫若的定位和宣.传32-36
- 6.1 鲁迅的继承者32-33
- 6.2 一次意义重大的“祝寿”33-34
- 6.3 《甲申三百年祭》的强烈反响34-36
- 第七章 郭沫若的反蒋斗争和拥共行动36-42
- 7.1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召开期间配合中共的政治斗争36-38
- 7.2 在第二条战线上同国民党统治做斗争38-39
- 7.3 应邀北上参与建国39-42
- 第八章 郭沫若的建设之功、跟风之过与第二次入 党42-47
- 8.1 为新中国的外交和文教事业而奋斗42-43
- 8.2 在政治风暴的冲击中选择跟风43-44
- 8.3 建国后的再次入党44-45
- 8.4 历史真相的澄清45-47
- 结语 学术家与革命行动家兼而为之的光荣与无 奈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2-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庆华;;郭沫若研究辨析三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1期
2 何益明;韦雁;;郭沫若研究的新阶梯——读卜庆华的《郭沫若评传》[J];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
3 蔡震;与国外郭沫若研究者的对话[J];郭沫若学刊;2002年04期
4 魏建;;郭沫若佚作与《郭沫若全集》[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5 ;1987年郭沫若研究论文索引[J];郭沫若学刊;1988年01期
6 卜庆华;;郭沫若研究札记四则[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7 蔡震;;“郭沫若与日本”在郭沫若研究中[J];新文学史料;2007年04期
8 谭继和;“郭沫若研究系列”出版缘起[J];郭沫若学刊;1991年04期
9 ;《郭沫若学刊》征稿启事[J];郭沫若学刊;2007年02期
10 税海模;;关于郭沫若研究文献的思考[J];新文学史料;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税海模;;中西撞击中隆起的文化峰峦——我的郭沫若观[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编后记[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稿约[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辰;;郭沫若研究学者代表团访日[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5 阎焕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待郭沫若和郭沫若研究[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6 陈永志;;从“球形发展的天才”说开去——关于“郭沫若观”及如何建设“郭沫若观”的思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7 ;编后记[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8 ;悼念马良春同志[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9 张武军;;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郭沫若1936年以来的诗文分析[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10 ;编后记[A];郭沫若研究第三辑[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波;吴仁宝在华西村的双重身份[N];财经时报;2008年
2 谭嘉;“双重身份”下的发展[N];健康报;2007年
3 林纯洁;纽交所走出双重身份“悖论”[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4 上海海事法院 汪洋;FOB合同下国内货代的双重身份[N];国际商报;2006年
5 吴立范;地方政府双重身份 导致监管功能失效[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6 陈云青 王丽虹;时尚口罩双重身份难分辨[N];中国质量报;2010年
7 闫荣伟;入股超市经销商试演双重身份[N];中国经营报;2003年
8 潘从武 本报记者 吴亚东;法官艾力瓦尔的“双重身份”[N];法制日报;2005年
9 刘晖;双重身份的DX7440[N];计算机世界;2004年
10 严继橙;乡镇司法人员以双重身份办案不妥[N];人民法院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宫下正兴;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魁星;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胡艳琳;文学现代性中的生态处境[D];北京大学;2012年
5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姜朋;管制、困境与解脱:中国职工持股的法律之路[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魏红珊;郭沫若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刘晓南;第四种批评[D];北京大学;2006年
9 逯艳;论“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职务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广海;“革命文学”论争与阶级文学理论的兴起[D];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天津大学;2011年
2 张静;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多重身份与文学家形象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险峰;论《吉姆爷》中吉姆的双重身份[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台丽静;郭沫若与日本[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严晓英;郭沫若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郭张彦;带着双轭的行走者[D];河南大学;2007年
7 马媛媛;战国时代的再发现[D];北京大学;2012年
8 黄冬群;论《押沙龙,,押沙龙!》的历史性与反历史性[D];重庆大学;2007年
9 王银立;向量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e
本文编号:308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30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