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7:23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研究
【摘要】:家谱是一种记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其成员生平事迹等家族发展史的文献。作为江苏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既有明清时期坚实的传统为基础,又有江苏省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呈现出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民国时期家谱存量甚为丰富,这其中涉及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从不同层面、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谱的纂修。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氛围相对浓厚,编修程序相对完整,体例相对完备。同时,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在内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体现在对宗族事务及其管理、教育的发展、女性上谱、经济事务的记载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以家谱纂修者的微视角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见证了我国近代化的进程。由于受时代和纂修者的出发点等因素所限,民国时期江苏毡家谱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需要从文化的高度和科学的角度去认真对待。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背景及概况。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以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家谱总目》、国家图书馆“中华寻根网”所涉及的江苏省民国时期家谱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数量、纂修次数、版本、区域分布和时段分布等分别进行统计,展现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总体情况。第二章研究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对于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进行研究,对谱局的设立、职责与分工进行详细分析,试图挖掘家谱纂修背后的细节。对于修谱人员的分析,旨在揭示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人员组成及其修谱者应具备的一些素质要求。之后,对江苏省家谱的编修程序进行分析,如搜集资料、聘请谱师、印刷家谱、领谱散谱,展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家谱纂修过程。最后,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纂修的经费保障进行分析,试图从经费的筹措方式、支出构成等方面有条理地产生,以期了解与家谱纂修有关的经济问题。第三章是对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的体例研究。民国时期处于一个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生活也必然因时而变。为了将社会变迁中诸多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纳入家谱中,家谱的体例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部分对诰命、凡例、序跋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家谱中诰命的处理、凡例的变化、序跋的数量、序跋者的身份等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纂修内容研究。作为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之一,该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家谱中宗族事务及其管理,内容涉及祭祀、丧俗、墓地、家规家法;民国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内容有:重视家族成员教育、开展以家族为中心的教育实践,对传统家族教育的转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女性上谱部分则对民国时期对女性上谱的规定、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本章内容还涉及经济史料、民族主义、佛教、医学、体育等等方面。第五章研究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的纂修理论。首先梳理了民国时期家谱功能的继承与发展。其次,民国时期社会的变革促使一些家谱纂修者对民国以前的家谱进行批判,这是本章的第二部分,分析了民国时期家谱纂修者对欧苏二法的扬弃以及对本家族旧谱的批判。接着,对近代史观引入家谱纂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进化史观、全球史观、新文明文化史观等都对家谱的纂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对修谱原则进行了归纳概括,研究发现:民国时期家谱的纂修践行了信实、平等、实用等原则。第六章剖析了民国时期江苏家谱编纂的特点与局限。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开放性,家谱内容不断拓宽,折射出时代变迁。历史局限体现在内容上,存在滞后观念,书写上有隐恶扬善现象,形式上雷同部分偏多。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家谱历史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如家谱纂修的目的性、修谱过程的主观性、纂修监管的无效性、家谱的沿袭性等等,都影响了家谱纂修的质量。本文的创新在于:这是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昕做的第一次系统和综合性研究。这种系统和综合性研究体现在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研究的角度上。从文献学角度看,本文对江苏省内民国时期部分家谱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对家谱的特点、生产方式、家谱的贡献和局限进行研究。从史学角度看,本文解读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展现民国时期江苏省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小见大,以微知著,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缩影。从文化角度看,由江苏省所特有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孕育的家谱文化,兼具时代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家谱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将以上内容尽可能全面地得以呈现,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比较学等研究方法,透视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的纂修动机、纂修机构、纂修过程,以及所编纂家谱的体例、内容、理论、特点和局限等方面,力图全面、客观地对民国时期江苏省家谱进行分析,试图把握民国这一历史时期内家谱的发展脉络、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以期对当代家谱纂修提供借鉴,使家谱这种古老的文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家谱 纂修 民国 江苏省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20.9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1
- 导论11-31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11-14
- 二、学术史述评14-23
- 三、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23-27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27-29
- 五、创新及不足之处29-31
- 第一章 纂修背景及其概况31-46
- 第一节 纂修背景31-38
- 一、社会环境31-34
- 二、经济因素34-35
- 三、文化因素35-38
- 第二节 纂修概况38-46
- 第二章 纂修的组织与经费保障46-80
- 第一节 修谱机构的组织及职能46-54
- 一、谱局的设立46-47
- 二、职责与分工47-54
- 第二节 修谱人员54-62
- 一、修谱人员的构成54-57
- 二、修谱者的素质要求57-62
- 第三节 家谱的纂修程序62-72
- 一、立案文卷63
- 二、资料搜集63-66
- 三、家谱纂修66-68
- 四、家谱印刷68-70
- 五、领谱散谱70-72
- 第四节 经费保障72-80
- 一、资金筹措73-78
- 二、经费支出78-80
- 第三章 纂修体例研究80-108
- 第一节 体例概说80-85
- 一、民国以前家谱体例的发展演变80-81
- 二、民国时期家谱体例概况81-85
- 第二节 体例上的变化85-108
- 一、凡例85-91
- 二、诰命91-93
- 三、序跋93-101
- 四、图、表的应用101-108
- 第四章 纂修内容研究108-151
- 第一节 家谱中所见宗族事务及其管理108-120
- 一、祭祀108-113
- 二、祠堂113-115
- 三、墓地115-118
- 四、家规家法118-120
- 第二节 家谱中所见民国教育120-131
- 一、传统家族教育转型的动因分析120-123
- 二、家族教育转型的实践123-131
- 第三节 家谱中所见的女性131-141
- 一、民国以前的女性上谱131-132
- 二、民国时期女性上谱的背景、规定及实践132-141
- 第四节 家谱中所见经济史料141-144
- 一、记录区域产业的发展141-142
- 二、揭示民族企业的兴衰142-143
- 三、重视经济单据的留存143-144
- 第五节 家谱中所见其他史料144-151
- 一、民族主义史料144-146
- 二、社会习俗变迁史料146-148
- 三、佛教、医学和体育史料148-151
- 第五章 纂修理论研究151-193
- 第一节 修谱功能之重新审视151-167
- 一、家谱功能的演变151-153
- 二、家谱功能的沿袭153-161
- 三、家谱功能的拓展161-167
- 第二节 对民国以前家谱的批判167-169
- 一、对欧苏二法的扬弃167-168
- 二、对旧谱的批判168-169
- 第三节 近代史观的引入169-177
- 一、进化史观170-173
- 二、全球史观173-174
- 三、新文明文化史观174-177
- 第四节 修谱原则177-193
- 一、信实177-183
- 二、平等183-190
- 三、实用190-193
- 第六章 纂修特点与局限性193-216
- 第一节 特点193-203
- 一、时代性193-198
- 二、地域性198-200
- 三、开放性200-203
- 第二节 局限性203-216
- 一、局限性的体现203-210
- 二、局限性的原因210-216
- 参考文献216-231
- 后记231-233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目录233-234
本文编号:582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wzj/58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