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国际化与群体性事件新特征
本文关键词:“三农”问题国际化与群体性事件新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三农”问题国际化与群体性事件新特征
作者:慕良泽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三农”问题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这一时代发展片刻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从时代变迁的“大历史”出发,在国际化的“大视野”中认识“三农”问题。“大历史”、“大视野”中的“三农”经历了区域性“三农”到工业化中一国的“三农问题”再到“三农”问题的国际化这一演变过程。作为“三农”问题回应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种方式——农村群体性事件在经济利益失衡、制度渠道缺乏、生活方式巨变、现代传媒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下呈现多发的趋势,并且呈现出群体性事件本身和“作为武器的群体性事件”两张面孔,群体性事件有演化为“作为武器的群体性事件”的诱因。为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国际化;金融危机;现代化
与1982年至2008年之间中央涉农的10个“一号文件”相比,①2009年“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三农”问题的国际化及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为此,“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②本文即从时代特征变迁的视野来分析国际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深刻影响和由此酿成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新变化、新趋向。
一、“三农”问题的演进:地域性、国别性与国际化
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业社会的既有特质,将“三农”作为“问题”来看待和研究则是工业文明以后的事情。因此,在现代社会科学的视域里,“三农”具有传统和现代的两极化属性:既是传统社会的主要领地和象征,,也是任何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③在中国,“三农”成为“问题”而凸显出来,虽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但是“三农”的存在由来已久,看待“三农”的视野和针对“三农”的工作思路影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所以,“三农”问题虽然是个新问题,但是要从“大历史”的角度,④以“大视野”来考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三农”的呈现方式不同,解决“三农”问题的参照系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大历史”、“大视野”中的“三农”经历了区域性“三农”到工业化中国别性的“三农”问题再到“三农”问题的国际化这一演变过程。中国的“三农”(或“三农”问题)也没有背离这一发展轨迹,并深受这一演进路径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三农”表现出区域性、地域性和自然性的特征,即使有“三农”问题,也是区域性、地域性和自然性的呈现。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有经典的论述。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明确
本文关键词:“三农”问题国际化与群体性事件新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14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