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视域下的新村协同治理研究 ——以雅安市新村治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8 05:25
  我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农民基数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关系着中国亿万农民生存命运。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的状况对“三农”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提出,“乡政村治”体制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乡村治理主体权责不清,乡村治理主体关系协调体制机制不健全,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指导下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不断加强乡村治理能力的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主体协同能力,将有助于乡村治理主体把握治理方向和要求,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本文结合对雅安市22个新村的实地调查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等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为基础和研究视域,从主体和客体层面深入分析总结新村协同治理的经验和问题,探索新村协同治理的路径。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研...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新村协同治理相关概念界定
        1.5.1 新村的概念
        1.5.2 治理的概念
        1.5.3 乡村治理的概念
        1.5.4 协同治理的概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的形成
        2.1.1 古希腊和中世界哲学家的主客体观
        2.1.2 西方近代哲学家的主客体观
        2.1.3 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观
    2.2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理论的内容
        2.2.1 主体、客体、中介的定义
        2.2.2 主体、客体、中介的属性和形式
        2.2.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2.4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2.3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视域下的新村治理主客体
        2.3.1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视域下的新村治理主体
        2.3.2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视域下的新村治理客体
第三章 雅安市新村治理成效
    3.1 主体层面的新村治理成效
        3.1.1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明显改善
        3.1.2 干部与村民关系更加融洽
        3.1.3 村民与新村精英积极参与新村治理
        3.1.4 新村民间社会组织力量壮大
    3.2 客体层面的新村治理成效
        3.2.1 新村农业现代化初显成效
        3.2.2 新村社会生活显著改善
        3.2.3 新村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3.2.4 新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第四章 雅安市新村治理问题及原因
    4.1 主体层面的新村治理问题及原因
        4.1.1 村域治理主体权责划分不清
        4.1.2 村际、城乡治理主体的协同治理认识缺乏
        4.1.3 村域、村际与城乡治理主体三位一体协同困难
    4.2 客体层面的新村治理问题及其原因
        4.2.1 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4.2.2 新村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欠缺
        4.2.3 新村乡土文化传承和创新氛围淡漠
        4.2.4 新村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机制缺乏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视域下新村协同治理路径
    5.1 提升新村治理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5.1.1 明确村域治理主体的权责界限
        5.1.2 增进村际、城乡治理主体的协同
        5.1.3 增强村域、村际、城乡治理主体的协同
    5.2 推进新村治理主体与客体的治理协同
        5.2.1 推进新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型升级
        5.2.2 提升新村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
        5.2.3 汲取中国优秀文化精华重塑新村文化
        5.2.4 提升新村生态环境综合防治的能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作者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价值、困境及建议[J]. 李伟,李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乡村“精英群主”的价值与乡镇政府的培育路径[J]. 张雷,唐京华.  领导科学. 2019(06)
[3]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困境及其重塑[J]. 张诚,刘祖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4]构建优先发展机制推进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J]. 马晓河.  经济纵横. 2019(02)
[5]乡村治理:制度性纠结何在[J]. 周少来.  人民论坛. 2019(03)
[6]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J]. 鞠昌华,张慧.  环境保护. 2019(02)
[7]乡村治理中乡规民约的运用困境与破解[J]. 夏振鹏,王天坤.  领导科学论坛. 2018(17)
[8]以养为基:精英回流创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嘉联模式探索[J]. 王崇杰,娄季春.  管理学刊. 2018(06)
[9]社会力量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及机制研究——基于公益组织S赋能乡村M案例[J]. 刘雪梅.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10]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回顾与期待[J]. 李亚冬.  学术交流. 2018(12)



本文编号:3164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164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