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模式下农地整治减贫增收效应研究 ——以湖北和贵州部分县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0-15 08:24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一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2011-2020)》的实施,我国扶贫事业成效显著。目前,农村地区绝对贫困虽然得到逐步缓解,但相对贫困仍然十分严峻。此外,随着扶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减贫速度逐渐放缓,部分地区返贫现象多发,返贫问题成为扶贫工作不可忽视的方面。为助力农村地区扶贫工作,《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及《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提出需开展农地整治,在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和对中央补助资金进行分配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并强调在整治工作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即推行农地整治PPP模式。然而,现行由政府主导的农地整治传统模式存在资金不足、效率偏低、农户参与不足等问题,重整治而缺少对后续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无法确保持续减贫,而农地整治PPP模式扶贫工作较为粗放,缺乏统一指导。因此,本文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对不同模式农地整治的减贫增收机理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探讨了不同类型农地整治项目对建档立卡户及非建档立卡户的减贫增收效应,以期为扶贫及自然资源等...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地整治PPP模式的研究进展
1.2.2 农地整治减贫功能的研究进展
1.2.3 农地整治减贫效应的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整治传统模式
2.1.2 农地整治PPP模式
2.1.3 建档立卡户
2.1.4 减贫稳定性
2.2 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理论
2.3 基于SLA的农地整治减贫增收及稳定性机理分析
3 研究区域与样本分析
3.1 研究区域与资料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 样本特征
3.2.1 样本的基本构成
3.2.2 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3.2.3 不同类型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3.2.4 不同模式区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4 不同模式下农地整治减贫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农地整治减贫增收效应模型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模型构建
4.2 农地整治PPP模式区与未整治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2.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2.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4.3 农地整治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3.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3.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4.4 农地整治PPP模式区与传统模式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4.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4.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样本匹配质量检验表
附录 B:农地整治项目减贫机理与效应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37735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地整治PPP模式的研究进展
1.2.2 农地整治减贫功能的研究进展
1.2.3 农地整治减贫效应的研究进展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整治传统模式
2.1.2 农地整治PPP模式
2.1.3 建档立卡户
2.1.4 减贫稳定性
2.2 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的理论基础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2.2.4 可持续生计框架(SLA)理论
2.3 基于SLA的农地整治减贫增收及稳定性机理分析
3 研究区域与样本分析
3.1 研究区域与资料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 样本特征
3.2.1 样本的基本构成
3.2.2 不同区域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3.2.3 不同类型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3.2.4 不同模式区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
4 不同模式下农地整治减贫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
4.1 农地整治减贫增收效应模型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
4.1.2 模型构建
4.2 农地整治PPP模式区与未整治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2.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2.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4.3 农地整治传统模式区与未整治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3.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3.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4.4 农地整治PPP模式区与传统模式区减贫增收效应差异分析
4.4.1 倾向得分估计及平衡性检验
4.4.2 不同类型农户减贫增收效应的差异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样本匹配质量检验表
附录 B:农地整治项目减贫机理与效应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437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43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