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乡村集市与赶集人的生活 ——以内蒙古通辽市余粮堡集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12-31 13:45
  乡村集市作为乡村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有其悠久的历史,是社会经济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市曾在乡村经济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年来电商、超市、快递等现代商业模式的兴起,乡村集市经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发展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目前为止,它依然扎根于乡村社会结构,嵌入在中国基层社会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满足生活需要、促进物质流动、建构社会网络、承载文化传统、娱乐民众生活等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主体“赶集人”作为集市的参与主体,他们在集市生活中的经济行为、社会角色、人际互动,以及他们在集市外的日常生活情境,他们的所思所想,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当代乡镇社会多维的社会影像,同时也为我们理解“赶集人”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集中于对乡村集市经济发展历程、乡村集市贸易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状况、乡村集市在社会转型中的变迁等问题的研究,而对集市参与主体的关注较少。本文选取内蒙古通辽市余粮堡集市为个案,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辅之以文献研究,对赶集人的经济行为和日常生活进行整体性的民族志研究。基于笔者在余粮...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乡村集市与赶集人的生活 ——以内蒙古通辽市余粮堡集市为例


通辽市行政规划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牲畜,交易市场,图片,余粮


买牲畜的客商多数是入冬以前来,在此地仍然用生活必需品(如:食盐、粮食、衣物等)兑换或用货币购买牲畜、畜产品及野生动物皮张。中华民国时期(1912 年-1949年),余粮堡地区集市贸易繁荣兴旺。民国六年(1917 年)7 月,辽源县知事靖兆凤向奉天省呈报:通辽镇发达最速,故前有增设县制之议,该处西有余粮堡,北有胡家园子,东有孔家窝堡,均堪为设镇之处,现已设立集镇,商民营业亦颇不少。当时余粮堡已成为通辽以西的最大的集市贸易中心。交易的牲畜类有:牛、马、骡、驴、猪、羊等。1933 年至 1938 年,余粮堡地区相继开通郑通铁路、京通铁路、大(大虎山)通(通辽)支路等。交通的便利吸引了更多来此地购买牲畜及野生动物皮张的客商,此地的牲畜市场越来越兴旺。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贪婪的掠夺余粮堡地区的财富,每年都从这里运走大批牲畜。如 1933 年,余粮堡地区家畜出境头数:牛 1350 头,马 50 匹,羊 60 只,骡 10 头;1934 年,余粮堡地区家畜出境头数:牛 1200 头,马830 匹,羊 450 只。

余粮,集市,位置


第三章 赶集人的交易与交往第三章 赶集人的交易与交往“经济过程绝不是冰冷冷计算的合理性,它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①本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赶集人在集市中的经济活动与经济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一节 摆摊的学问“摆摊儿”是集市贸易中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位置的好坏、时间的把握、方式的选择等,都关系着一天收入的多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集镇空间集市规制析论——基于职业追集人的视角[J]. 崔彩贤,陈江生.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2]华北乡村集市变迁、社会转型与乡村建设——以定县(州)实地研究为例[J]. 奂平清.  社会建设. 2016(05)
[3]集市:乡土社会中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以黔中杨武乡乡市为例[J]. 张慧竹,高佩佩.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1)
[4]集市: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空间——以胶东P市为例[J]. 徐京波.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从集市透视农村消费空间变迁——以胶东P市为例[J]. 徐京波.  民俗研究. 2013(06)
[6]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经济与文化理性[J]. 罗康隆,田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7]试论宁夏银北地区的城镇化与回族传统经济变迁——以黄渠桥集市为视域[J]. 杜华君.  民族艺林. 2013(03)
[8]国内外集市研究综述[J]. 李子娟.  科技和产业. 2011(12)
[9]少数民族地区集市的文化内涵分析——透视昙华彝族“赶街”[J]. 张跃,王晓艳.  思想战线. 2010(06)
[10]从商之道:变迁中的旅游小城镇商业市场[J]. 范文艺.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06)

博士论文
[1]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 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集市变迁与民众生活[D]. 王小蒙.山东大学 2014
[2]集市变迁的制度分析[D]. 高阳.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非正式制度对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 龙云.湖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03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5603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