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三农论文 >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3 14:12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原来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逐渐地向城镇转移,这一部分农村人口逐渐在城市定居,农村随之出现了大量的宅基地闲置与浪费。与此同时,城镇发展速度加快,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进城镇,城镇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现有的建设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给。在此背景下,宅基地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的推广势在必行。由于宅基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它不仅具有财产功能,还具有生活保障功能。这一性质也决定了宅基地有偿退出后,农民的权益极易受到损害。查阅《物权法》和《土地管理法》可以发现,关于宅基地的法律规定大多都是总括性的条文,缺乏对其退出过程的具体细致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弱。加之农民的权利意识淡薄,这就容易导致实践中退出宅基地的农民权益受损,继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三个典型地区在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为这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对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地区的工作推行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方面有效地实现...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概念界定
        (二)农民权益的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利益主体分析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利益主体——农民
        (二)宅基地有偿退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
        (三)宅基地有偿退出利益主体——村集体
        (四)各主体利益的一致与冲突
    二、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一)产权的概念及意义
        (二)宅基地的产权划分
        (三)宅基地产权的功能
    三、宅基地有偿退出中保护农民权益的最优理论模式分析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最优理论模式的讨论起点
        (二)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最优理论模式的初步探讨
        (三)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最优理论模式
第三章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现有模式对比分析
    一、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典型模式
        (一)安徽金寨县为代表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模式
        (二)宁夏平罗区为代表的土地收储模式
        (三)浙江义乌市为代表的分区域保障模式
    二、典型模式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对比分析
        (一)典型模式中农民经济权益保护情况
        (二)典型模式中农民社会权益保护情况
        (三)各典型地区在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对农民权益保护的对比
    三、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现状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中保护农民经济权益的政策梳理
        (二)宅基地有偿退出中保护农民社会权益的政策梳理
        (三)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经济和社会权益保护的实践现状
第四章 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农民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对农民权益保护的制度不完善
        (一)补偿方式和标准规定不具体
        (二)补偿标准不合理
    二、退出宅基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无法充分实现
        (一)城乡养老保险难以保障退出宅基地老年人的生活
        (二)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民的就业帮扶效果不佳
    三、农民的参与权和意见得不到充分重视
        (一)农民的参与权无法实现
        (二)农民意见反馈机制不健全
    四、宅基地有偿退出实践与最优理论模式存在差距
第五章 宅基地有偿退出中强化农民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补偿标准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均需制定明确的法规政策
        (二)地方政府合理制定补偿标准
    二、发放土地发展权凭证
    三、落实好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和就业权
    四、充分实现农民的参与权
        (一)成立农民土地自主管理工作组
        (二)健全纠纷处理机制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815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815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b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