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24-02-19 12:34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经济到制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历史中,七十年的时间挥手即逝,但是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段时间却是举足轻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无论是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还是其进行的巨大变革,都是举世瞩目的。农民阶层,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其智慧与力量在新中国的变革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中坚作用。这一群体的发展变迁历史与新中国的变迁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三农问题,研究农业立法问题不仅是一项理论梳理研究,更是对我国的立法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领域立法进程的梳理,试图探寻农业立法的演进规律,找出现今农业立法的问题所在,进一步探寻农业立法的立法重点与发展趋势。本研究共分为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讨论问题的由来,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概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相关理论、作用、体系以及其“一中心四要素”的分类方式;第三章为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梳理了农村治理立法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展望了其走向“自治法治德治”的发展趋势;第四章为新中国农业土地立...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路线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及现状
2.1 农业立法的概况与相关理论
2.1.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分析
2.1.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2.2 农业立法的作用与类型分析
2.2.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作用
2.2.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分类:“一中心四要素”
第三章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3.1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概述
3.2 一元→二元→多元:农村治理立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3.2.1 一元到多元: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轨迹
3.2.2 多维治理结构下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评价
3.3 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
3.3.1 治理主体多元:开发性治理中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博弈
3.3.2 治理关系多维:市场机制下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牾
3.3.3 治理环境多样:法治语境下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的冲突
3.4 农村多元治理软性立法的介入趋势
3.4.1 自治:乡村治理中硬法规则的介入与遵循
3.4.2 法治:法律权威下软法治理的规则与理由
3.4.3 德治: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法价值转变
第四章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4.1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概述
4.2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进脉络
4.2.1 农村土地私有化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49-1957 年)
4.2.2 农业不稳定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58-1978 年)
4.2.3 农业平稳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79-1999 年)
4.2.4 农业加速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2000-2011 年)
4.2.5 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时代土地立法的梳理(2012 年至今)
4.3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规律与发展趋势
4.3.1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变规律
4.3.2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5.1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概述
5.2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的演进脉络
5.2.1 计划时期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949 年-1978 年)
5.2.2 渐变恢复的农业金融立法(1978 年-1992 年)
5.2.3 整合与探索的农业金融立法时期(1993 年-2003 年)
5.2.4 转型与创新农业金融立法时期(2003 年至今)
5.3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趋势
5.3.1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
5.3.2 农业金融立法发展趋势
第六章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6.1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概述
6.2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的演进脉络
6.2.1 农业科技立法的起步阶段(1949-1984)
6.2.2 农业科技立法的发展阶段(1985-1996)
6.2.3 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阶段(1996-2005)
6.2.4 农业科技立法的新发展阶段(2006 至今)
6.3 农业科技安全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1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概述
7.2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的演进脉络
7.2.1 农村生态法制建设初期(1973-1988)
7.2.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时期(1989-2004)
7.2.3 农业生态立法科学发展时期(2005-2014)
7.2.4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2015-至今)
7.3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3.1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
7.3.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趋势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与问题
8.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阶段性特点分析
8.1.1 改革开放前农业立法特点
8.1.2 改革开放后农业立法特点
8.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发展规律分析
8.2.1 长期坚持党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8.2.2 逐渐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
8.2.3 逐渐重视农民实践在农业立法中的促进作用
8.3 我国农业立法的制度囿限分析
8.3.1 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虚化
8.3.2 法律内容:权利义务错位
8.3.3 法律效果:原则性强,规范性差
第九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
9.1 法治化:农业立法的宪法遵循范畴
9.1.1 基层治理法治化
9.1.2 农业基本法体系化
9.1.3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9.2 社区化:农业立法“利益和谐”的内生增长机制
9.2.1 土地权益:利益代表机制的立法表达
9.2.2 软法弥合:利益协调机制的社区化发展
9.3 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立法的技术性匹配
9.4 绿色化:农业立法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9.4.1 兼顾农村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9.4.2 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公平发展运用
9.4.3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法的立法趋势
9.5 国际化:农业立法制度的国际视野变迁
第十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制度安排
10.1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选择
10.1.1 基础价值:自由有序发展
10.1.2 核心价值:实质公平正义
10.1.3 终极价值:保障农民权益
10.1.4 功用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
10.1.5 发展价值:绿色生态保障
10.2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基本原则架构
10.2.1 实质公平与效率共进原则
10.2.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10.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10.2.4 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
10.2.5 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
10.3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
10.3.1 经济法律主体制度
10.3.2 农村市场规制制度
10.3.3 农业产业促进制度
10.3.4 农村土地制度
10.3.5 农村基层纠纷调处制度
10.3.6 城乡资源要素联通制度
10.4 新时代农业重点立法设计——《乡村振兴促进法》
10.4.1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指导思想
10.4.2 《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法等其他涉农法律的关系
10.4.3 《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当规范的主要内容
10.4.4 起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建议
10.4.5 《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草案建议稿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902695
【文章页数】:1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1.4 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路线
1.5 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新中国农业立法概况及现状
2.1 农业立法的概况与相关理论
2.1.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概念分析
2.1.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相关理论分析
2.2 农业立法的作用与类型分析
2.2.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作用
2.2.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分类:“一中心四要素”
第三章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3.1 新中国农村治理立法概述
3.2 一元→二元→多元:农村治理立法发展的历史脉络
3.2.1 一元到多元: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法律轨迹
3.2.2 多维治理结构下多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评价
3.3 农村多元治理立法的规制困境
3.3.1 治理主体多元:开发性治理中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博弈
3.3.2 治理关系多维:市场机制下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抵牾
3.3.3 治理环境多样:法治语境下乡村治理文化与法律规则的冲突
3.4 农村多元治理软性立法的介入趋势
3.4.1 自治:乡村治理中硬法规则的介入与遵循
3.4.2 法治:法律权威下软法治理的规则与理由
3.4.3 德治: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法价值转变
第四章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4.1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概述
4.2 新中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进脉络
4.2.1 农村土地私有化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49-1957 年)
4.2.2 农业不稳定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58-1978 年)
4.2.3 农业平稳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1979-1999 年)
4.2.4 农业加速发展时期土地立法的梳理(2000-2011 年)
4.2.5 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时代土地立法的梳理(2012 年至今)
4.3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规律与发展趋势
4.3.1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演变规律
4.3.2 我国农业土地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5.1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概述
5.2 新中国农业金融立法的演进脉络
5.2.1 计划时期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1949 年-1978 年)
5.2.2 渐变恢复的农业金融立法(1978 年-1992 年)
5.2.3 整合与探索的农业金融立法时期(1993 年-2003 年)
5.2.4 转型与创新农业金融立法时期(2003 年至今)
5.3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与趋势
5.3.1 农业金融立法演进规律
5.3.2 农业金融立法发展趋势
第六章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6.1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概述
6.2 新中国农业科技立法的演进脉络
6.2.1 农业科技立法的起步阶段(1949-1984)
6.2.2 农业科技立法的发展阶段(1985-1996)
6.2.3 农业科技立法的完善阶段(1996-2005)
6.2.4 农业科技立法的新发展阶段(2006 至今)
6.3 农业科技安全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第七章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1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概述
7.2 新中国农业生态立法的演进脉络
7.2.1 农村生态法制建设初期(1973-1988)
7.2.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时期(1989-2004)
7.2.3 农业生态立法科学发展时期(2005-2014)
7.2.4 生态文明建设时期(2015-至今)
7.3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
7.3.1 农业生态立法演进规律
7.3.2 农业生态立法发展趋势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立法的规律与问题
8.1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阶段性特点分析
8.1.1 改革开放前农业立法特点
8.1.2 改革开放后农业立法特点
8.2 新中国农业立法的发展规律分析
8.2.1 长期坚持党在农村发展中的领导作用
8.2.2 逐渐重视农业政策对农业立法的导向作用
8.2.3 逐渐重视农民实践在农业立法中的促进作用
8.3 我国农业立法的制度囿限分析
8.3.1 法律体系:地方立法虚化
8.3.2 法律内容:权利义务错位
8.3.3 法律效果:原则性强,规范性差
第九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发展趋势
9.1 法治化:农业立法的宪法遵循范畴
9.1.1 基层治理法治化
9.1.2 农业基本法体系化
9.1.3 纠纷解决方式多元化
9.2 社区化:农业立法“利益和谐”的内生增长机制
9.2.1 土地权益:利益代表机制的立法表达
9.2.2 软法弥合:利益协调机制的社区化发展
9.3 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立法的技术性匹配
9.4 绿色化:农业立法生态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9.4.1 兼顾农村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
9.4.2 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公平发展运用
9.4.3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法的立法趋势
9.5 国际化:农业立法制度的国际视野变迁
第十章 新时代中农业立法的制度安排
10.1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经济法价值取向选择
10.1.1 基础价值:自由有序发展
10.1.2 核心价值:实质公平正义
10.1.3 终极价值:保障农民权益
10.1.4 功用价值:城乡一体化发展
10.1.5 发展价值:绿色生态保障
10.2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基本原则架构
10.2.1 实质公平与效率共进原则
10.2.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
10.2.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10.2.4 依法用权与权责统一原则
10.2.5 最小限制、最大促进原则
10.3 新时代农业立法的重点制度安排
10.3.1 经济法律主体制度
10.3.2 农村市场规制制度
10.3.3 农业产业促进制度
10.3.4 农村土地制度
10.3.5 农村基层纠纷调处制度
10.3.6 城乡资源要素联通制度
10.4 新时代农业重点立法设计——《乡村振兴促进法》
10.4.1 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指导思想
10.4.2 《乡村振兴促进法》与农业法等其他涉农法律的关系
10.4.3 《乡村振兴促进法》应当规范的主要内容
10.4.4 起草《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具体建议
10.4.5 《乡村振兴促进法》法律草案建议稿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成果与获奖情况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
致谢
本文编号:3902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annong/390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