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现代性及其自反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现代性及其自反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保障 现代性 本土化 制度创新 差序格局
【摘要】:在全球现代化潮流中,在科学精神与进步主义的论调拥有东西方话语权的情境中,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由本土性文化伦理资源出发,梳理社会保障在中国的历史脉络并厘清中国社会保障源于自身价值伦理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向中国社会保障在拥有现代性的某些特征时,依然包含了自身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与道德要求。将全球的趋势与具体的情境先是分轨,进而再在价值认同的某点并轨,这些重要节点是我们厘清思路、良性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日益强大的当代社会,如果不能在根性的价值观与文化认同上实现民族的共享与共进,便很难说能给全体国家与人民带来长足的可持续性的进步,特别是与百姓由低到高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层面上,这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一个关系到民族认同感与根本意义上的存亡的大问题。由于本文论证的题目较为宏观抽象,属于文化与社会在历史与价值观层面的讨论,因而只需要采取阅读相关文献的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通过前人对社会文化的梳理与规律性结论的总结,同时兼具各学者对社会心理与价值追求的分析,加之当下存在各种网络优质资源的支持,笔者可以比较全面而客观地看待这一虽然宏观抽象但却与我们每个人具有优先相关性的问题。由历史文化角度,中国由传统(前现代)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同事兼具自身历史传统、伦理价值与西学思潮带来的新理论与新启蒙,由中国社会保障在现代性上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作用,得出其现代性的进步与隐忧,同时认为其现代性是本身包含的自反性(后现代)是种对自身传统的批判继承,是对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的渐近追索。 本论文的创新处在于从文化与文明的视角,补充了关于社会保障及其制度与相关理念的经济学的、政治学的与社会学的分析路径,而且文化的出发点必定是本土化的,因为只有本土化的文化才与当时当地的民众具有天然的适应性,使得政策制定、推行与实施的成本与阻力较小,或者说,较容易实现政策预期的目标与效果。 本论文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将中国社会保障置于社会保障发展历程中进行文化与价值意义上的观察,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在自身经济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化速度,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保障现代化的特点;同时由于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进程形成的有自身特色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国社会保障在现代性基础上的某种自反,而这种基于自身文化根基与国民心理的自反并不是彻底而激进地反传统,抛弃现代化在经济与社会中业已实现的果实,而是接受外生的社会保障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制度化、工具理性等成果,并结合内发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与社会生活的感性化的现实特点,得出中国社会保障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现代化路径,能够用全面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国内外制度先例与文化资源,抛弃路径依赖等思想与行为上的惰性,积极探究社会保障在现代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如何走自己的新的道路,仍然不同于吉登斯极富有中庸与妥协的“第三条道路”,其实质上仍是在既有政策与话语中的博弈与选择,而我们政府、社会与个人当前的任务是,套用苏格拉底的箴言,就是“认识你自己”,不搞“一刀切”与“大风吹”,因为任何地域都有其特殊性,在政策、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该本着具体而创新的观点,我们应走一条“学习型创新”的道路。任何制度、政策、执行办法的都不是凭空生成的,都有其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现实社会环境,但任何制度、政策与执行办法也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应该随着社会现实方方面面的变化而相应作出调整。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西方社会保障发展史与中国历史上对社会保障的理解与实施是我们学习的间接素材,当下的社会现实则是我们在试点与实践中学习、跟进与更正的直接素材,中国社会保障现代性的充分实现必定是在其自反意义上的学习、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 现代性 本土化 制度创新 差序格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2.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10-12
- 第一章 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与现代性12-17
- 第一节 现代社会及其特点12-15
- 一、现代性的面向12-13
- 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13-14
- 三、反思批判性14-15
- 第二节 中国现代社会及其特点15-17
- 一、中国现代社会的形成15-16
- 二、中国的物质现代化与精神现代化的失衡16-17
-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现代性与本土化17-25
- 第一节 社会保障现代性之制度化17-18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现代性之文化源流18-21
- 一、中国社会保障文化源流18-19
- 二、中国社会保障现代性历史文化发展19-21
- 第三节 社会保障的本土文化视角21-25
- 一、社会保障文化视角的理论支撑21
- 二、本土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21-22
- 三、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导向22-23
- 四、本土文化与制度的互动23-25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现代性表征25-34
- 第一节 公民权利的复醒26-29
- 一、人性的观念与人道主义伦理学26-27
- 二、公民权利中的基本人权27-29
- 第二节 制度化与制度创新的互生29-31
- 一、社会保障制度化纵横29-30
- 二、社会保障制度化跟进与创新30-31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心灵”与“四肢”31-34
- 一、中国社会保障建设高效“四肢”——工具理性的支撑31-32
- 二、中国社会保障建设道德的“心灵”——价值理性驱动32-34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现代性之本土化反思34-46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发生背景35-38
- 一、宏观背景:全球一体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35
- 二、中观背景:中国文化之惯性与文明传承的要求35-37
- 三、微观背景:中国的物质现代化与中国社会保障文化建设37-38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之本土性反思38-46
- 一、根性的家庭(家族)文化——家庭保障38-40
- 二、传统治理格局——纵横差序治理格局40-42
- 三、感性的社会生活——社会网络化支持42-46
- 第五章 结语46-49
- 第一节 本土文化自反性基础:文化的多元与文明的归一46-47
- 一、文化生态多元共生46-47
- 二、文明追求九九归一47
- 第二节 文化自反性导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文明化47-49
- 参考文献49-51
- 致谢51-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孙群;;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推进的难点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黄颖;;文学形态与媒介变革——对网络文学的检视与评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岳宗福;;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变迁[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5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6 王学荣;;资本逻辑“功”与“祸”述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刘胡同;;从“现实的个人”到“自由个性”——论马克思视野中的终极关怀思想[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朱建春;张红;付少平;;对陕南农村劳动交换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9 杨林霞;;多维差序格局之中的乡村家庭教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10 苟天来;左停;;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锐;;从差序格局到团体互动:新浪微博空间中的知识生产与机会流动[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忠权;;对城市弱势群体“话语政治”的一种探讨——以Z市某街区广场毛泽东话语角为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郭金鸿;;道德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秦越存;;解决现代西方伦理危机的实践哲学进路[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孙俊三;谢丽玲;;论西方教育功能理论的历史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蕾;刘辰;杨正球;;信息化环境下电子政务应用技术创新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9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峰;和谐社会视域下中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6 贾清显;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晓;三湾改编中的现代性意蕴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钱宇春;论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背景、特征及其路径[D];江苏大学;2010年
4 张静雅;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D];山东大学;2010年
5 郑立峰;未竟的现代性诉求[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丽娟;新农村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现状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焕香;夏目漱石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单义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民族性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9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81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081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