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再造
本文关键词: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与社会再造
更多相关文章: 保障性住区 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社会再造 南京
【摘要】:1998年城市住房市场化制度改革以后,商品住房成为我国住房供应的主体,但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大量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面临住房困难问题。为保障不同收入家庭对住房的多样性需求,国家开始大力建设以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和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速度和规模都十分惊人。但是针对保障性住房的研究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保障性住房政策、选址以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缺乏对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的系统性研究。本文试图解释保障性住区的现象、剖析其问题本质、发现其一般发展规律,以期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区的城市社会地理学相关研究做出些许贡献,并为我国保障性住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以南京市景明佳园为例,希望通过对成熟保障性住区的实证调查,来研究保障性住区空间与社会的发展历程。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宏观数据、问卷调查、居民访谈和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试图系统地分析保障性住区的空间演化过程,客观地描述其社会空间特征,并摸清居民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揭示我国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过程和动力机制,并理性分析其社会空间效应。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在阐述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问题,并从社会空间分异、绅士化、贫困空间聚居和保障性住房发展四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选择空间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和社会认同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设计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保障性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过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得出保障性住区的空间演化呈现出“边缘—核心—再边缘”的阶段化循环特征。第三章为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特征,通过居住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就业环境和交通出行等方面分析景明佳园的社会空间特征,并对其居民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交往进行调查,从而展现保障性住区的社会再造过程。第四章为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过程与动力机制,从制度政策、经济、居民行为和规划设计与社区管理等层面对保障性住区产生、发展与演化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我国保障性住区形成的综合动力机制。第五章为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效应,辩证地分析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正效应和负效应。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回答论文开始提出的研究问题,归纳研究的主要结论,尝试性地提出保障性住区趋利避害的发展建议,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保障性住区 社会空间 空间生产 社会再造 南京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U984.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5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0
- 1.1.1 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促使大量低收入人群集中到保障性住区9-10
- 1.1.2 保障性住房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民生工程10
- 1.2 问题的提出10-11
-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11-18
- 1.3.1 社会空间分异研究11-14
- 1.3.2 城市绅士化研究14-15
- 1.3.3 贫困空间聚居研究15-17
- 1.3.4 保障性住区相关研究17-18
- 1.4 理论基础18-19
- 1.4.1 空间生产理论18
- 1.4.2 社会空间辩证法18-19
- 1.4.3 社会认同理论19
- 1.5 研究方法19-22
- 1.5.1 文献查阅19-20
- 1.5.2 典型案例研究20-22
- 1.6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22-25
- 1.6.1 论文框架22-23
- 1.6.2 技术路线23-25
- 第二章 保障性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过程25-35
- 2.1 南京市保障性住区的发展概况25-26
- 2.2 南京市保障性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26-30
- 2.2.1 大规模集中和边缘化26-28
- 2.2.2 各行政区拆建不均衡28-29
- 2.2.3 建设矛盾突出29-30
- 2.3 景明佳园及周边地区的空间演化过程30-33
- 2.3.1 区位与功能变迁30-32
- 2.3.2 周边地区用地性质变迁32-33
- 2.4 小结33-35
- 第三章 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特征35-49
- 3.1 景明佳园的社会空间特征35-42
- 3.1.1 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35-36
- 3.1.2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逐渐完善36-38
- 3.1.3 出行成本增加,公共交通配套逐渐完善38-40
- 3.1.4 就业环境恶化,但家庭资产显著增值40-42
- 3.2 景明佳园居民的身份认同42-45
- 3.2.1 “工薪阶层”身份的自我类化42-43
- 3.2.2 “城里人”身份认同的回归43-44
- 3.2.3 “景明佳园人”的居民身份认同44-45
- 3.3 景明佳园小区内部的社会隔离与社会交往45-49
- 3.3.1 景明佳园居民的社会隔离45-46
- 3.3.2 景明佳园居民的社会交往46-49
- 第四章 保障性住区的空间生产过程与动力机制49-57
- 4.1 国家制度与地方政策的产物49-51
- 4.1.1 国家根本性制度的“保驾护航”49-50
- 4.1.2 地方政策的强力推动50-51
- 4.2 城市增长联盟对经济利益最大化追逐的结果51-53
- 4.3 迁居者处在被动局面下的主动选择结果53-54
- 4.4 规划设计与社区管理的作用54-55
- 4.5 综合动力机制模式55-57
- 第五章 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效应57-61
- 5.1 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正效应57-59
- 5.1.1 保障性住区对经济发展的正效应57-58
- 5.1.2 保障性住区对社会发展的正效应58
- 5.1.3 保障性住区对个人和家庭发展的正效应58-59
- 5.2 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负效应59-61
- 5.2.1 存在影响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风险59-60
- 5.2.2 可能会导致新城市贫困空间的产生60-61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61-65
- 6.1 主要结论61-63
- 6.2 保障性住区趋利避害的发展建议63-64
- 6.3 研究不足64
- 6.4 研究展望64-65
- 致谢65-67
- 主要参考文献67-69
- 插图和附表清单69-71
- 附录1:南京城市拆迁安置小区居民生活状况调查问卷71-77
- 附录2:景明佳园16位访谈人信息77-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喜钢,周强,金俭;城市绅士化与城市更新——以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4期
2 宋伟轩;;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社会问题与治理途径[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3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4 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5 郑思齐;龙奋杰;王轶军;于璐;;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基于城市经济学角度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7年06期
6 高军波;余斌;江海燕;;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分异调查——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1年08期
7 杨红平;宋伟轩;;保障房空间布局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3期
8 胡兆量;北京“浙江村”──温州模式的异地城市化[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3期
9 吴启焰;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10 易峥,阎小培,周春山;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松;;从境外住房保障制度看我国应努力的方向[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本文编号:11363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13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