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发布时间:2016-10-26 14:11

  本文关键词: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程的加快,对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认识,无论是农民工个人还是政府都提高了。

在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的情况下,退保率高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浙江省2005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累计有3万多农民工退出养老保险,绍兴县1~8月平均每月退保400人。广东省近年来农民工的退保率长期维持在90%以上。深圳市2007年1~6月办理退保的农民工达41.33万人。[4]深圳宝安区沙井社保站曾出现过一天有600多名农民工排队退保的场面。[5]福州市已参加养老保险的进城农民工中就有40%的人退保。[6]农民工享有社会保险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他们平等参与城市就业竞争、融入城市生活的程度。利益受损的农民工高退保率不仅表明政策制度安排的缺陷,而且反映出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较好地接纳这一群体。

2.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1)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仍然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建立在城乡两种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工无法享受“国民待遇”,没有城市户口,就不能享受城市各种社会保险。现有的户籍改革并没有形成让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下来的制度引导,并没有真正改变原来以户籍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自然也就解决不了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传统体制方面的原因。

(2)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错误认识,使农民工在低收入的情况下难以有意愿参与到社会保障中去。许多地区的政府部门认为,有维持廉价农民工劳动力的必要,如果为农民工考虑社会保障,则会影响当地的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和为官一任的政绩;企业则认为如果考虑农民工社会保障,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上,没有政府和企业的积极配合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

(3)农民工群体的巨大规模及其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高度流动性,使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难度加大。作为社会保障对象的农民工,其规模巨大且层次不一、构成复杂,对社会保障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别,而现有的政策和制度并没有对如此复杂的群体作出细分和采取相应的对策,故而很难赢得农民工的认同和参与支持。农民工是一个流动性较大的群体,这种流动性带来了技术操作和政策困境。还有,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工作流动性大且不稳定,而且工资收入低及收入不稳定,他们难以取得进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资格。[7]

(4)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本身明显不适合农民工,这是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核心障碍。一是最低缴费年限的限制,二是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三是原有缴费年限与缴费统筹基金不能延续,退保使农民工权益受损。国家规定享受养老保险的最低年限为15年。对于累积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将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只能享受个人账户的储蓄额,而无权享受养老金。缴费满15年对农

民工来说“太遥远了”。在现行社会保障在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制度下,保险关系很难转移至农民工流入地,保险关系无法转移造成原有的缴费年限与统筹基金也无法延续。由于城市之间无法接续,因而农民工退休后能够享受到的养老保险待遇与自己的缴费年限不对等。各地目前基本上都允许农民工中途退保,频繁流动又导致反复退保、参保,而退保只退个人缴费部分。这不仅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权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民工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参保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二、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系

1.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和能力

当前,农民工市民化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提高农民工市民化需求;二是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农民工必须同时具备市民化需求和能力这两个条件,才能完成市民化。如果从农民工个人在城市定居下来的需求和在城市生活下去的能力的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就是指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那些既具有市民化需求又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农民工在城市定居融合的过程。

解决提高农民工市民化需求和能力问题,必须分析影响市民化需求和能力的关键因素,从制度政策上找准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在提高农民工市民化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条件分析,最根本的是就业;从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顾虑分析,主要的是失业、疾病和养老等市场风险。因此,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需求和能力,核心问题在于为农民工提供求职就业和化解市场风险所必需的制度保障。从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障碍来看,尽管有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就业制度、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等,但社会保障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制度。

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帮助农民工把握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化解市场风险,使他们的收入能够维持自己及全家在城市中低水平的生活费用。这样,农民工对市民化的有效需求和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农民工还可以转化为新的消费群体,潜在的市场可以转化为现实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就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规避市场风险,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大的空间。

2.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完全退出农村

以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保障,有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第一个环节———完全退出农村。由于农村现代社会保障的缺乏,强化了传统土地保障的功能。农民工对土地保障的依赖,制约了他们完全从农村退出。无论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还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他们都仍是集体土地所有者中的合法一员,他们自己不愿割断同土地的“脐带”关系,而

—55—


  本文关键词: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4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54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