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中国特色城市养老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03:28

  本文选题:人口老龄化 切入点:养老模式 出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中国人口老龄化来势更加凶猛。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大背景下,必须思考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城市养老是社会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进行养老实践的“先驱动力”因子。当前,在我国城市中,“四二一”型家庭和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失独家庭也层出不穷,这致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被削弱。在这种险峻的形势下,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养老模式,怎样构建这一养老模式,亟需进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城市养老模式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养老保障思想为理论基础,同时要依据老年人社会需求理论、公民养老权利理论、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和福利多元理论等现代养老保障理论。在实践经验方面,英国以社区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模式、美国各种形式的自我养老模式、日本由传统的家庭养老转变为居家护理养老模式等均为我国构建城市养老模式提供了经验借鉴。为充分了解城市养老现状,本文设计了老年人的收支状况、精神文化娱乐状况、养老意愿和养老需求等几个主要问题,对河北省五所城市的676位老年人和7所养老机构进行了访问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功能确已弱化;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水平使老年人对精神世界拥有更高的追求,然而单一的服务种类却无法使其满足;“四二一”家庭、空巢家庭和失独家庭的不断涌现,对养老机构有着迫切的需求,但由于缺失要素资源,养老机构发展举步维艰;同时,养老产业初步发展,专业化的服务人才和志愿者团队资源紧缺;加之不完善的政策法规,使不法商贩借机欺诈老年消费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致使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整体质量较差,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特色城市养老模式应构建以家庭为平台,以社区为依托,同时依靠政府、社会、养老机构等多方面力量支持的居家养老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发展环境好、设施好、服务好的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产业;加快发展专业化、职业化的养老服务团队;加快建立健全老年法律体系等。应力图把银色“危机”转化为银色“商机”,在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
[Abstract]: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s a worldwide issue, and the aging situation in China is even more ferocious.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how to build a pension mod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Urban old-age suppo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 and a "first driving force" for a country to carry out pension practice. In the cities of China, the number of "4 / 21" families and empty nest families is increasing, and families without independence are emerging in endlessly, which results in the continuous weakening of the family's old-age support function. What kind of urban old-age care model should be constructed under this precipitous situation?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this old-age support model, which must be based on the social security thought and old-age security thought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writers, and the social demand theory of the elderl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urban old-age pens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y of citizen's pension right,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hypothesis and the theory of welfare pluralistic theory, etc. In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home pension model,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community care, and the various forms of self-supporting mode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Japan's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to home nursing and old-age care has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old-age model in China.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old-age care, this paper designs the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tatus of the elderly, the state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676 elderly people and 7 old-age institutions in five cities of Hebei Province were interviewed and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function of urban family pension in our country has been weakened. The ever-improving material standard of living enables the elderly to have a higher pursuit of the spiritual world, but a single type of service cannot satisfy them; the "four twenty-one" family, the empty nest family and the unemployed family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pension institution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essential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is difficult;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of the pension industry, specialized service personnel and volunteer team resources are scarce; coupled with imperfec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illegal traders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defraud the elderly consumer groups, encroach on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cau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urban old-age service system to be poor, and the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urban old-age pension model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amily as the platform. Based on the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relying on the government, society, pension institutions and other forces to support the home pens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 good environment, good facilities, good service of pension institution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pension service industries;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and professional pension service teams;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egal system for the elderly; and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legal system for the elderly. Stress charts will transform silver "crises" into silver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create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and respect for the elderly.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caring for the elderly, at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more quality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6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强;;农民养老责任的认知与养老模式的选择[J];企业家天地;2007年05期

2 王波;;养老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王桂新;;变化中的中国养老模式[J];人民论坛;2008年07期

4 李亚威;张炼;;居家养老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24期

5 沈昊;;立足国情 快速建立比较成熟的养老模式[J];中国民政;2010年04期

6 杨克飞;吕恕;刘自鑫;;四川养老模式探究[J];天府新论;2010年03期

7 钱春慧;;浅析当前我国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J];传承;2010年15期

8 溢彩;;消费养老应成新型养老模式[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3期

9 邹婷;邹冬华;;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演变规律及其特征[J];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10 马凤领;邹华;;我国地区养老模式分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嘉瑶;;售房养老模式在我国推行的现实可行性分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李娟;陈华;;云南省城乡养老差异与养老模式选择[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庄生;;家庭的凸现与养老模式的探索[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张红娟;贾亚生;;探讨养老模式 营造晚年乐趣[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秉铎;王洪宇;;“天堂”之乡的养老之路——苏南农村养老模式的新探索[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6 王洪宇;;居家养老是传承创新的新型养老模式[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7 陈坚;;浅论农村养老模式形成和发展[A];老年学论文集(二)[C];1998年

8 郭养清;;世纪之交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9 ;探索我国农村发达地区养老模式——市老年学学会协办研讨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洪宇;;农村养老模式正在悄然变化——江苏农村养老模式课题研究[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宝迪;全面推行“9073”养老模式[N];长春日报;2012年

2 主持人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卢泳志;会员制养老模式探讨[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3 YMG记者 邵壮;烟台养老模式亮相钓鱼台[N];烟台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冯叶 实习生 王榕 通讯员 谭建员;我市养老模式三大新探索[N];湘潭日报;2013年

5 记者 李光华 通讯员 张治湘;岳塘养老模式新[N];湖南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岳远攀;我省探索多元养老模式[N];联合日报;2013年

7 苟月仙 李丽 河南省孟州市人口计生委;探索多种养老模式 解除计生家庭后顾之忧[N];中国人口报;2014年

8 孙林东 记者 张聪;探索养老模式 破解养老难题[N];四川政协报;2014年

9 记者 杨红卫;创新养老模式 完善服务链条 推动养老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N];许昌日报;2014年

10 中房报·养老地产研究中心 李克纯;荷兰生命公寓的快乐养老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金华;基于老年生活质量的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潘昭佑;云南民族地区养老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丹阳;中国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春叶;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陈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巨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5 李硕;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朱贺;城市居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马喜梅;虚拟养老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8 覃丹;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及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胡金良;老龄化背景下综合型养老社区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陈聪;“城居保”对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6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646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9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