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17:43

  本文选题:流动人口 + 社会融入 ; 参考:《地理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利用东部和中部地区9个城市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采用多水平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差异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存在南北差异,并呈相同地域较接近的特征。城市区位、经济发展水平、以房租为代表的物价水平、以方言为主的地域文化、流动人口占比,社会保障的落实程度等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产生显著影响,但城市人口规模影响不显著。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效应是复杂的、多向的,即使同一因素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消极的方面。推动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必须正视城市差异,因地制宜地提出包容性的社会政策。方言重的城市,尤其是这些城市的公共场所和公共办事窗口要推动普通话的普及,鼓励使用普通话;降低城市社会保障的准入门槛;房租高的城市,保障房建设要以公租房建设为主,把流动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要本着先易后难,同步推进的原则,优先推进省域内流动人口市民化,城镇化转移支付应向流动人口比例高的城市倾斜。
[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nine cities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differenc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ities was analyzed by using multi-level regression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cess of urban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e region are similar. Local factors, such as urban location,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ice level represented by rent, regional culture dominated by dialect, the propor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degree of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so 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to the city. However, the impact of urban population siz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effect of local factors on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s complex and multi-directional, even though the same factor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o promote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we must face up to the urban differences and put forward inclusive social polic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ities with heavy dialects, especially public places and public office windows in these cities, shoul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ndarin, encourage the use of Mandarin, lower the barriers to social security in cities, and promote cities with high r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mnificatory apart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bri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to the security scope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and give priority to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easy first and difficult to advance simultaneously". The transfer payment of urbanization should be inclined to citie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6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26)资助~~
【分类号】: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李月;朱宇;;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基于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地理学报;2016年10期

2 汪明峰;程红;宁越敏;;上海城中村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15年08期

3 杨菊华;;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4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5 田明;彭宇;;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空间差异——以东部沿海6个城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4年06期

6 李培林;田丰;;中国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代际比较[J];社会;2012年05期

7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2年05期

8 谢桂华;;中国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回报与社会融合[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9 朱宇;林李月;;流动人口的流迁模式与社会保护:从“城市融入”到“社会融入”[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10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红云;胡浩钰;;社会支持对流动老人社会融合的影响——基于武汉和深圳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7年04期

2 束锡红;聂君;樊晔;;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社会融入实证研究——以青海省泽库县和日村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3 王娜;叶春明;;高房价下外来大学生定居一线城市意愿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年04期

4 陈晶;;关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几点争论——在“时间—空间—群体”维度上的探讨[J];人口与社会;2017年03期

5 扈新强;;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差异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J];调研世界;2017年07期

6 徐益斌;肖璐;;已落户与未落户农民工社会融入比较研究[J];调研世界;2017年07期

7 田明;;地方因素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7年07期

8 赵旭;黄传超;胡斌;;城市新移民社会心理适应的突变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7年07期

9 刘新争;;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的动态趋同及其结构差异[J];财经科学;2017年06期

10 肖云;李波;;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影响因素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赵畅;;农村流动人口户籍迁入意愿研究[J];学术探索;2015年06期

2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5年04期

3 汤爽爽;黄贤金;;农村流动人口定居城市意愿与农村土地关系——以江苏省不同发展程度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5年03期

4 劳昕;沈体雁;;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流动空间模式变化——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5年01期

5 秦立建;王震;;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05期

6 齐嘉楠;;流动人口离城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市调查的初步分析[J];人口学刊;2014年05期

7 刘于琪;刘晔;李志刚;;中国城市新移民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8 杨菊华;王毅杰;王刘飞;刘传江;陈友华;苗国;王谦;;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4年03期

9 余运江;孙斌栋;孙旭;;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J];人文地理;2014年02期

10 田明;薄俊丽;;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1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我国的城市规模是如何划分的?[J];浙江统计;1999年02期

2 崔承印;;外来人口与城市规模[J];北京规划建设;2006年02期

3 王世巍;;提升城市功能与合理发展人口初探——以深圳为例[J];学术研究;2007年07期

4 郭泉恩;钟业喜;王琪;;江西省人口文化素质空间格局及与城市规模匹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5 李缜;苏小斌;;城市人口机械增长与安徽省城市化进程[J];预测;1992年03期

6 林凡;;城市以多少人口为宜[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2年06期

7 丁金宏;;论城市爆炸与人口调控[J];前进论坛;2011年02期

8 保罗·贝诺奇,郭志仪;大城市的发展与就业问题[J];西北人口;1984年01期

9 肖周燕;;城市功能调控人口规模的实践效果反思[J];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明;;地方化因素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兼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城市差异[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陆铭;城市“人口承载力”与消费服务业的发展[N];消费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杜宇;更能真实反映城市人口集聚情况[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3 郭晓鸣 廖祖君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农经所;新型城市化及其推进[N];中国人口报;2006年

4 记者 张黔泉;贵州城区人口达1018.03万人[N];经济信息时报;2011年

5 ;优化人口环境加快城市发展[N];解放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印琳玲;“迁移黑洞”的形成机制及其后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43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1943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