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基于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设想下的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30 08:08
【摘要】:随着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对城乡经济发展既是机遇又带来挑战。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务工增加了家庭的总体收入水平,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而且随着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工越来越多的搬迁至城市生活,返乡务农的意愿逐渐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制度,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面临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等城乡二元制度的阻碍,导致农民工进城后不能享受到同市民一样的待遇和保障,这样的市民化过程是不能够稳定和长久的。特别是充当农民“最后保障”的土地制度,在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下,农民工进城后的现状是“进入城市无保障,退出城市无田种”,这种局面不仅不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过程,而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本文在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的理论设想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该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过程,其次基于对4个省15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分层二元Logistics模型对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设想下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的理论设想符合农民工退出农村进城定居和留在农村经营农地的利益需求;第二,农民工年龄在20-39岁之间、与亲戚朋友间往来关系越密切、家庭总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所占比例越高、所在村镇社会保障越高、农民工承包耕地面积在5亩以下、有过农地转出的行为,在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的理论设想下的市民化可能性越大;第三,需要保证双重保障型农地流转制度的长期实施,同时加强对户籍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才能保证该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期效应,促进农民工完全脱离农地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Abstract]:With the large-scal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the city, the issue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ac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Migrant workers entering the city to work in the city is not only an opportunity but also a challeng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On the one hand, migrant workers working in cities increase the overall income level of famili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the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reov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ome level of migrant workers, more and more migrant workers have moved to urban life,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return to the countryside to work in agriculture has gradually decreased.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The urban-rural dual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social security system, employment system and so on are hindering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s a result, migrant workers cannot enjoy the same treatment and protection as the citizens after they enter the city. Such a process of citizenship can not be stable and lasting. In particular, the land system, which acts as the "last guarantee" for farmers, under the current rural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fter entering the city is "entering the city without security and withdrawing from the city without land species". This situa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advancement of peasant workers' citizenship, but also to the stability of our countr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under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dual security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firstly, the paper theoreticall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this system on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econdly,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15 counties in 4 provinces. In this paper, the stratified dual Logistics mode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asant workers' willingness to become citizens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double security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dual-security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meets the interests of migrant workers to withdraw from rural areas to settle in cities and stay in rural areas to manage agricultural land; second, migrant workers are between 20-39 years old. The closer the relationship is with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family income and migrant workers' income is, the higher the social security in their villages and towns, the lower the contracted cultivated land area of migrant workers is less than 5 mu, and the more they have had the behavior of transferring farmland out.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dual security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the possibility of citizen is greater.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dual security farmland transfer system, and to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 such a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tc. In order to ensure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system on the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t can promote the peasant workers to completely leave the farmland to realize the real urba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悦,冯继康;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出路[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职责[J];理论与改革;2005年02期

3 何晓红;;论农民工市民化的素质障碍及对策[J];中国市场;2006年Z3期

4 何晓红;;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特区经济;2006年03期

5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高峰;;构建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机制[J];群众;2006年07期

6 胡平;;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作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7 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李斌;;从发展经济理论角度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J];农业经济;2007年07期

9 刘春生;侯茂武;谭文青;;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市民化[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07期

10 李斌;;实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6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进展[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吉林省委党校课题组;费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何凤莉;;浅析农民工市民化障碍[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何宇鹏;;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途径[A];2013年春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33期)[C];2013年

5 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曾红颖;;农民工市民化现状、问题与建议[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辉敏;;积极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8 夏显力;张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A];陕西统筹城乡发展研究[C];2011年

9 侯云春;韩俊;蒋省三;;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财政政策[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C];2012年

10 张红;;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市民化——一种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视角[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琦;杭州愿成为全国农民工市民化的试点城市[N];杭州日报;2008年

2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系 高华;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资本的构建与积累[N];中国人口报;2008年

3 任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简评[N];人民日报;2010年

4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N];人民日报;2010年

5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迟福林;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N];济宁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施维;农民工市民化推动发展方式转变[N];农民日报;2011年

7 记者 陈泳 卢吉平;我省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N];甘肃日报;2011年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黄锟 李俊;加强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的协调[N];人民日报;2012年

10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任丽娟;积极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路径[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桂萍;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演进与创新[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英强;现阶段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葛信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杜宝旭;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私人成本收益及其城镇化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6 周小刚;中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8 刘荣;西北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马金龙;回族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胡杰成;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臧兆峰;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难点及对策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景文;农民工市民化障碍及实现途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王凯;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吴庆春;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与对策[D];西华大学;2010年

5 訾凤鸣;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沈丹凤;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7 宋晓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晓红;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晶;既得利益者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54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154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b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