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以黑龙江省富锦市垦区与农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2-18 17:42
【摘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2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3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is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the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grain produc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service, which reflects the comprehensive output ability of cultivated land under the specific land property right system and farmland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model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between the reclamation area of Fujin city and the agricultural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o construct a cultivated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12 elements, such as climate, from three aspects of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could clarify clearly the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and benefit; (2)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nd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land ownership, right of use and managemen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agricultural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reclamation area, the social benefit of agricultural area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reclamation area, the ecological benefit of reclamation are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gricultural area,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reclamation area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gricultural area; (3) in the asp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system reform, reclamation areas and agricultural areas shoul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ppropriate relax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nagement behavior, strengthening of the autonomy of workers and staff, and promotion of the circulation of the right to use agricultural land; Farmland and water conservanc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properly strengthened in agricult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ir resilience to natural disasters.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3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4YJCZH19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14B117)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D201401) 博士后基金(2013M530709,2014T70115)
【分类号】:F32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祥斌;张凤荣;;中国农户土地利用阶段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2 宋小青;欧阳竹;;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7期

3 李翠珍;孔祥斌;孙宪海;;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J];地理学报;2008年03期

4 傅伯杰;周国逸;白永飞;宋长春;刘纪远;张惠远;吕一河;郑华;谢高地;;中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5 王万茂;臧俊梅;;试析农地发展权的归属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3期

6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经济地理;1991年03期

7 乔家君;李小建;;村域人地系统状态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以河南省三个不同类型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8 宋戈;林佳;孙丽娜;;黑龙江省东部垦区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J];经济地理;2010年12期

9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肖玉;李文华;;价值转换方法在中国生态服务评估中的应用和发展(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1期

10 牛海鹏;张安录;李明秋;;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与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2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3 黄星源;;从公权与私权的和谐论我国农地发展权的设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江涌起;彭万臣;;北林区绿色食品再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1期

5 唐建;易乐庆;彭珏;;基于双边界二分式CVM的耕地社会价值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0期

6 孙楠;卓成刚;;国内土地发展权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7 杨帆;;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8 张克新;杨凤海;任大光;薛思学;;哈尔滨市县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9 方党曙,赵春雨;区域持续发展──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崭新领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卢松,陆林,徐茗;高等学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兼论芜湖市实习基地的建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翔;刘黎明;;1980-2010年我国耕地利用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趋势[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4 程琳;李锋;邓华锋;;城市土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研究——以中国九个超大城市为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那玉林;;试论区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体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6 王光溥;连建功;;论人地关系理论在人文地理学教材中的体现[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陈晓楠;施国庆;孙睿璐;;城中村改造中移民贫困风险与权益保障分析[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任艳胜;张安录;;主体功能分区下农地发展权补偿的合理性和意义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国凤;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昌海;秦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本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陈静彬;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兴友;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拜琦楠;西部地区耕地保护法治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常志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其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丁磊;怒江水电开发对当地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明;重庆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任祥源;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王莹;河南省方城县城关镇人居环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娜琳;制度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空间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平;土地征用法律制度的完善[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徐俏,何孟常,杨志峰,鱼京善,毛显强;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张小飞,李卫锋,岳隽;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5 宋敏;张安录;;湖北省农地资源正外部性价值量估算——基于对农地社会与生态之功能和价值分类的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6 ;Cor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Beijing Peri-urban Areas[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年03期

7 王孝娥;;城镇化与土地制度创新研究[J];创新科技;2010年04期

8 白呈明;走出农地所有权困境的现实选择[J];当代法学;2002年09期

9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10 孔祥斌,张凤荣,齐伟;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2 周建春;耕地估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杨鹭;依托农地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牛海鹏;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及其经济补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树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武燕丽;农用土地资源价值测度方法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宪文,林培,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3期

2 高华中;临沂市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1年05期

3 韦红,邢世和,毛艳铃;福建省耕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肖厚军;试论贵州耕地利用现状与保护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5年S1期

5 徐茂;王绪奎;蒋建兴;沈其荣;;江苏省苏南地区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策[J];土壤;2006年06期

6 刘钦普;林振山;冯年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期

7 林碧珊;苏少青;曾晓舵;;广东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8 沈秋光;杨佩珍;毕经伟;;上海郊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年03期

9 刘钦普;林振山;;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动态分析及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4期

10 张文雅;宋戈;;哈尔滨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力娜;张凤荣;李翰鹏;运向杰;陈荣清;;传统农区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特征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冯达;李婷婷;;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达;段亚锋;;湖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童绍玉;彭海英;;近十年来云南省耕地利用的时空变化[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陶绍勇;;铜陵市耕地利用状况及培肥治理对策[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宋鄂平;荆青青;宋岚;曾克峰;;武汉市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预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7 赵彦锋;孙志英;;20年来南京市耕地数量与耕地利用效益的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李武艳;;城市化与耕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屈瑞洁;邓祥征;崔晓临;;应对气候变化的耕地利用管理策略分析[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10 郝海广;李秀彬;;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基于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韩良华;努力提高耕地利用整体水平[N];宜兴日报;2009年

2 记者 方家喜;发改委:2020年将建高标准农田8亿亩[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实习记者 蒋龙华;今年春耕 经济作物走俏 传统作物趋弱[N];雅安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庞英;耕地利用效益及其区域差异[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朴钟相;中韩耕地利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世怀;耕地利用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2008年

2 潘倩红;兰州市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伟娜;基于系统熵的哈尔滨市耕地利用系统安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4 白璐;基于适宜性原理的河南省耕地利用强度分析[D];河南大学;2010年

5 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非农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民红;我国耕地利用和保护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宁艳梅;岳阳市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俊霞;甘肃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9 鄢然;哈尔滨所辖市县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时空分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徐辉;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6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386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4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