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转型期我国报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7 11:15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正逐渐步入到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相互交错在一起,导致了大量新型社会风险及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不公正不合理的问题,我国在高风险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利益格局开始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利益主体乃至群体之间的矛盾摩擦也愈演愈烈。报复社会型事件作为我国阶级利益冲突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发生的不确定性、行为的非理性和反社会性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错误示范与严重恐慌感,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阻碍。所谓报复社会型事件指的是,社会中的个别弱势者因仇视社会,为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对不特定对象采取暴力极端报复行为的事件,如2010年的“郑民生校园屠童案”、2011年的“长沙特大驾车冲撞案”、2013年的“厦门BRT纵火案”、2016年的“1.5银川公交车纵火案”等等,这些报复社会型事件所映射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危及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现象,即报复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报复社会型事件数量的逐年上涨,政府和学术界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此类社会风险及现象的规避和控制。本文以中国的转型时期作为宏观背景,通过分析研究近十年来发生的报复社会型事件,将转型期我国报复社会现象的表现形式分为了凶杀、纵火、爆炸、投毒和驾车冲撞五大类型,总结出了报复社会现象主要所具有的四大特征,即行为人多属社会底层人员、预谋性和突发性、损失的不确定性以及行为上的非理性和反社会性。并分别从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个体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报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有效遏制报复社会现象的发生,政府应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完善权利救济与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与完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强化公共安全风险防控这三大方面着手。当前,中国已步入到了“高风险社会”的阶段,政府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报复社会现象的产生更是成为了破坏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不良因素。克服和遏制这一社会现象已经成为了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近十年来频发的报复社会型事件表明,政府不仅要把报复社会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的课题来深入研究,更要本着以保障人民利益为宗旨,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重视对此类恶性事件的防范和控制,从而能真正达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基于挫折—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年11期

2 李春雷;任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历史演变与综合防治(1978-2013)[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 王伟勤;;社会风险类型及其治理方式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崔艳武;高晓红;汤万金;;公共风险、社会风险与公共部门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文献挖掘的理论思考[J];标准科学;2013年02期

5 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王晶;周晓娟;;论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以郑民生“屠童案”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年26期

7 童星;曹海林;;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义;;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J];学理论;2011年36期

9 董士昙;;个体极端暴力犯罪及其心理问题剖析——以校园暴力袭童案为主要分析样本[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赵建生;周树华;;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J];公安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勇诚;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欣;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恒宜;从个体悲剧到大众灾难—个体反社会极端事件的形成逻辑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李娜;中国转型期个体极端暴力事件及其治理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李洁;我国转型期社会性报复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3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683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c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