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报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治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D6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欣;;基于挫折—攻击理论的极端暴力犯罪心理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4年11期
2 李春雷;任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历史演变与综合防治(1978-2013)[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 王伟勤;;社会风险类型及其治理方式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崔艳武;高晓红;汤万金;;公共风险、社会风险与公共部门风险管理——基于国内外文献挖掘的理论思考[J];标准科学;2013年02期
5 靳高风;;当前中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王晶;周晓娟;;论报复社会型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以郑民生“屠童案”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2年26期
7 童星;曹海林;;2007—2010年国内风险社会研究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王义;;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J];学理论;2011年36期
9 董士昙;;个体极端暴力犯罪及其心理问题剖析——以校园暴力袭童案为主要分析样本[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赵建生;周树华;;社会学视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探析[J];公安研究;2011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勇诚;风险社会视阈下地方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伦理省思[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欣;暴力犯罪心理成因及防治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恒宜;从个体悲剧到大众灾难—个体反社会极端事件的形成逻辑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李娜;中国转型期个体极端暴力事件及其治理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李洁;我国转型期社会性报复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83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68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