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失地农民社保困境及破解思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17:06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保困境及破解思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每年都有大量的农地被政府征占,由此产生了失地农民这一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失地后,附着在土地上的保障功能也随之丧失,而现有的征地补偿制度又不能替代原有土地保障功能,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探讨工业化、城镇化与土地资源配置的关系和土地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之间的关联;用实证数据检验失地给农民带来的社会保障损失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的现状,并分析导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处于困境的原因;利用博弈模型解释征地过程中和征地后的农民和政府行为,并在此基础之上希望找到改革与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和具体措施。本文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和成因为研究的核心内容,遵循由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再到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在文献研究总结现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数据,论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土地的占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政府征地与失地农民之间的关系。接着,以重庆市江北区2006-2009年间接受征地搬迁的1987户失地农民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失地前后农民在生产生活和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损失13个相关假设进行了检验,对原因进行了分析。之后,借助二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征地中和征地后政府和失地农民的策略选择及其博弈结果,并用博弈结果解释社会现实。最后就如何化解失地农民社保困境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的内容总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主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等等。第二章介绍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保障理论、公共财政理论、博弈理论等。第三章阐述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背景及其对土地的占用、失地农民的规模以及农民失地的带来的社会影响等。第四章用问卷调查数据全面分析和检验了农地征用给农民带来的土地、财产、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方面的损失。第五章用调查数据探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实困境,包括在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障方式和实际水平。第六章深入分析了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的主要成因。第七章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失地农民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博弈过程、博弈参与双方的目标、策略和博弈结果。第八章根据前文的阐述,从制度创新角度,提出了化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的政策思路。第九章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地方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各种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征占农业用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因而可以预见失地农民的规模还将不断增大。政府征地不仅产生了大量失地农民,也进一步增强了农业发展的约束资源刚性,使农民失去了被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而现阶段政府给予失地农民的征地安置补偿对土地保障功能替代不足,导致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本文的调查数据显示,农地征用给农民土地资源生产经营收益、房屋财产、涉农产业就业机会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损失,造成消费支出大幅增加,而且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低保、就业等基本保障方面的实际水平并不理想。由于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低下和政府财力不足、失地农民自我保障能力低下等原因,农民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基本收入来源、就业机会和生活保障。博弈结果亦显示,因失去土地而没有了生活保障的农民为了维持生计会本能地向政府追索,而且这种追索会不断重演,由此引发了诸多与征地相关的群体事件甚至过激行为,危及社会稳定。由此,本文认为只有被征土地能够有效实现价值增值并让失地农民切实分享土地价值增值的成果、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快推动农地征用的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非农化与农民市民化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当前因为征地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重庆失地农民为具体研究对象,借助大量的第一手实证调查数据,对征地在就业、收入、消费和发展等方面给失地农民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失地农民当前的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就业保障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2)本文借助调查数据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损失相关的13个假设进行了t检验。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文检验结果并不支持失地后农民家庭收入上升或下降的观点。更确切地说,本文检验结果显示失地后农民家庭收入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显著下降、劳务收入则是显著增加,而自营二、三产业的收入没有显著变化;虽然失地后年家庭总收入显著增加,但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本文构建了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之间的两阶段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征地博弈”和“讨账博弈”两个阶段讨论了双方在博弈中的行为选择,阐释了导致地方政府与失地农民利益冲突的原因。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42.6;F323.89
【目录】:
  • 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第1章 导论15-33
  • 1.1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15-16
  • 1.1.1 问题的提出15
  • 1.1.2 研究目的15-16
  • 1.1.3 研究的意义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4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6-18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8-24
  •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24
  •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24-28
  • 1.3.1 研究目标24-25
  • 1.3.2 研究范围界定25-27
  •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27-28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8-30
  • 1.4.1 研究方法28
  • 1.4.2 资料收集与应用28
  • 1.4.3 技术路线28-30
  • 1.5 论文的结构设计30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30-33
  • 第2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理论基础33-47
  • 2.1 社会保障理论33-40
  • 2.1.1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33-36
  • 2.1.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36-37
  • 2.1.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37-40
  • 2.2 公共财政理论40-41
  • 2.2.1 公共财政的内涵和职能40
  • 2.2.2 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功能40-41
  • 2.2.3 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公平41
  • 2.3 土地的保障功能理论41-43
  • 2.4 博弈理论与征地利益冲突43-45
  • 2.4.1 博弈论的内涵及发展43-44
  • 2.4.2 博弈论在征地利益冲突分析中的广泛应用44-45
  • 2.5 本章小结45-47
  • 第3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的制度缘由47-77
  • 3.1 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化及城镇化快速发展47-52
  • 3.1.1 近二十年来的工业化发展47-49
  • 3.1.2 近二十年来的城镇化发展49-51
  • 3.1.3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特征51-52
  • 3.2 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占用土地52-63
  • 3.2.1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需求52-58
  • 3.2.2 工业化、城镇化的用地来源58-59
  • 3.2.3 工业化、城镇化占用土地的特征59-60
  • 3.2.4 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获取60-62
  • 3.2.5 政府征地的制度安排62-63
  • 3.3 土地征收导致土地保障功能丧失63-67
  • 3.3.1 政府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规模63-65
  • 3.3.2 失地农民规模65-66
  • 3.3.3 失地农民的分布66
  • 3.3.4 失地农民的权益和社会保障损失66-67
  • 3.4 土地保障功能替代不足造成失地农民生活困难67-71
  • 3.4.1 我国政府土地征收补偿的历史变迁67-69
  • 3.4.2 土地征用补偿69-70
  • 3.4.3 与土地相关的财产补偿70
  • 3.4.4 征地农民安置补偿70-71
  • 3.4.5 现行征地补偿不足以替代土地保障功能71
  • 3.5 失地农民生存发展困难诱发与政府的社保博弈71-75
  • 3.5.1 征地制度易导致政府与农民争利71-73
  • 3.5.2 农民失地后被迫进城(镇)、被迫转业73-74
  • 3.5.3 引发失地农民对政府的追索,危及社会稳定74-75
  • 3.6 本章小结75-77
  • 第4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损失77-101
  • 4.1 研究假设77-82
  • 4.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82-84
  • 4.2.1 样本来源及分布82
  • 4.2.2 征地前失地农民的家庭生产经营情况82-83
  • 4.2.3 失地农民征地前的家庭收入与生活情况83-84
  • 4.3 农民失地的土地保障损失84-92
  • 4.3.1 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生产经营损失84-89
  • 4.3.2 对土地资产占有的长期收益损失89
  • 4.3.3 依靠土地维系基本生活的机会损失89-92
  • 4.4 失地农民的房屋及财产保障损失92-94
  • 4.4.1 失地农民的房产及地产损失92
  • 4.4.2 失地农民的生活设施、设备损失92-94
  • 4.4.3 失地农民的生产设施、设备损失94
  • 4.5 农民失地的就业保障损失94-97
  • 4.5.1 失地农民种植、养殖就业损失94-95
  • 4.5.2 失地农民家庭劳动力配置损失95
  • 4.5.3 就业稳定性降低95-96
  • 4.5.4 失地后农民就业情况变化的假设检验96-97
  • 4.6 农民失地的其它保障损失97-98
  • 4.6.1 失地农民的农业补贴损失97
  • 4.6.2 失地农民的农村医疗、养老保障损失97-98
  •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98
  • 4.8 本章小结98-101
  • 第5章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困境101-115
  • 5.1 失地农民的住房保障水平不足101-102
  • 5.1.1 失地农民住房保障的方式101-102
  • 5.1.2 失地农民住房保障的标准102
  • 5.1.3 失地农民实际的住房保障水平102
  • 5.2 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且失业保障缺失102-105
  • 5.2.1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方式102
  • 5.2.2 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水平低下102-104
  • 5.2.3 失地农民的失业保障缺失104-105
  • 5.3 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仍有待提高105-108
  • 5.3.1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方式105
  • 5.3.2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标准105-107
  • 5.3.3 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实际水平107-108
  • 5.4 失地农民的养老负担重108-112
  • 5.4.1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模式108-109
  • 5.4.2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标准109-110
  • 5.4.3 失地农民养老保障负担沉重110-112
  • 5.5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和实际水平仍然较低112-114
  • 5.5.1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方式112
  • 5.5.2 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12-113
  • 5.5.3 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和实际水平仍需提高113-114
  • 5.6 本章小结114-115
  • 第6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困境的成因115-125
  • 6.1 房屋拆迁补偿低不足以使失地农民安居115-116
  • 6.1.1 房屋拆迁补偿不能弥补在城镇购房支出115
  • 6.1.2 拆迁安置房难有生产经营功能115-116
  • 6.1.3 失地农民进入城镇生活成本大幅上升116
  • 6.2 就业能力弱使失地农民难以乐业116-118
  • 6.2.1 中青年失地农民在城镇就业能力弱116
  • 6.2.2 部分失地农民在城镇难以就业116-117
  • 6.2.3 用地主体逃避失地农民就业责任117-118
  • 6.3 征地补偿金不能为失地农民换取充分的社会保障118-120
  • 6.3.1 征地补偿标准低118-119
  • 6.3.2 农民土地资源少119
  • 6.3.3 社会保障经费负担沉重119-120
  • 6.4 政府无力承受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巨额补贴120-122
  • 6.4.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巨大120-121
  • 6.4.2 地方政府征地收益有限121-122
  • 6.4.3 失地农民数量庞大122
  • 6.5 失地农民自我保障能力低下122-124
  • 6.5.1 经济实力弱小122-123
  • 6.5.2 就业与创业能力不强123-124
  • 6.5.3 收入低而不稳124
  • 6.6 本章小结124-125
  • 第7章 失地农民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博弈125-137
  • 7.1 失地农民与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成为博弈对手125-127
  • 7.1.1 政府主导征地125
  • 7.1.2 政府主导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125-126
  • 7.1.3 农民失地的社保损失得不到满意补偿126-127
  • 7.2 失地农民与政府在征地拆迁中的社会保障博弈(初始博弈)127-131
  • 7.2.1 失地农民与政府在征地拆迁博弈中的目标128
  • 7.2.2 失地农民与政府在征地拆迁博弈中的策略128-131
  • 7.3 失地农民与政府征地拆迁后的社会保障博弈(讨账博弈)131-133
  • 7.3.1 失地农民与政府征地拆迁后的博弈目标131
  • 7.3.2 失地农民与政府征地拆迁后的博弈策略131-132
  • 7.3.3 失地农民与政府征地拆迁后的博弈均衡和结果132-133
  • 7.4 失地农民与政府博弈的特征133-136
  • 7.4.1 双方博弈的长期性与反复性133
  • 7.4.2 博弈目标的短期性与不稳定均衡133-134
  • 7.4.3 双方博弈地位的转换性134
  • 7.4.4 政府的无限责任134-136
  • 7.5 本章小结136-137
  • 第8章 失地农民社保困境的破解思路137-143
  • 8.1 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137-138
  • 8.1.1 明晰农村土地的村民组所有137
  • 8.1.2 准确界定村民组成员137-138
  • 8.1.3 强化农户土地承包权138
  • 8.2 加快推动农地征用的市场化改革138-139
  • 8.2.1 政府退出土地买卖138
  • 8.2.2 政府强化对农地征用的监管138
  • 8.2.3 用地者与村民组直接交易138-139
  • 8.3 改革和完善农地征用补偿政策139-140
  • 8.3.1 农地征用的最低限价139
  • 8.3.2 农地征用的买卖双方议价139
  • 8.3.3 农地征用的全额补偿139-140
  • 8.4 确保土地价值增值,实现土地非农化与农民市民化相协调140-141
  • 8.4.1 工业化占地要为失地农民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140
  • 8.4.2 城镇化占地要为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创业、就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140
  • 8.4.3 工业化、城镇化用地要以土地价值增值为前提,励行集约与节约140-141
  • 8.5 现有失地农民社保困境的化解思路141-143
  • 8.5.1 提高青壮年失地农民就业和收入水平141-142
  • 8.5.2 对失地农民实行社保全覆盖,保障水平逐步提高142
  • 8.5.3 实施困难失地农户帮扶计划142-143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143-145
  • 9.1 研究结论143-144
  • 9.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144-145
  • 参考文献145-157
  • 附录: 失地农户调查表157-163
  • 致谢163-16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文献综述及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8期

2 杜江;刘渝;王雅鹏;;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划分与比较[J];统计与决策;2005年24期

3 张占录;王义发;;基于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中国征地问题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6期


  本文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保困境及破解思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7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77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0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