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目光如今都聚焦在中国。由于中国在国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的军事力量、核打击能力以及太空潜力增强,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世界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以上诸多因素使得很多国家与中国合作,其中包括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中俄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现阶段两国对诸多领域合作的愿望日渐增强。这些领域包括:商贸、生产、农业、科技、教育、旅游、文化。这使得本论文的选题更具有实践意义:关注俄罗斯人关于中国的社会舆情。本论文的新意在于分析的材料源于俄文网站和互联网中的第一手原文资料。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相关网址五部分组成。论文第一章“汉学在俄罗斯的发展”介绍了汉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俄罗斯的起源。Н.Я.比丘林的许多作品被认为为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28年的《讲述北京》、1828年的《蒙古纪事》、1838年的《汉语语法》、1840年的《中国及其居民、风俗、习惯和教育》、1840年的《汉语词典》、1844年的《中国农业》等。哲学家В.索洛维耶夫,А.罗谢夫,作家Л.托尔斯泰也记载了他们对中国的看法。知名学者В.М.阿列克谢耶夫1958年发表了《在旧中国》,这一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俄国汉学苏联学派的创始人。该学派的学生-Л.З.艾依德林1955年发表的《当代中国文学》,Н.Т.费多林卡1980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概要》。许多著名的现代汉学家,В.П.彼特洛夫,Л.Н.苗申卡夫,Б.Л.里夫金院士,В.Ф.萨罗克,А.С.玛尔德娜芙等其他的学者继承了苏联学派的传统。俄罗斯科学院院士С.Л.季赫维斯科伊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作品,如1986年的《中国革命的意志。孙中山:生活,斗争和政治观点》,1987年的《研究作为俄罗斯和苏联文化现象的中国文化》等。本论文也借鉴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2004年陆磊发表的《二十世纪中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2005年李同成发表的《中国人在俄罗斯》,张亮于2010年发表的《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和中国人》,2011年于丹红创作的《新时期俄罗斯媒体眼中的中国菜农形象》以及2015年В.Л.拉林与臧颖共同发表的《俄罗斯远东人眼中的中国》。现代科学研究需要互联网资源的支持。哲学家、文化学家、文学家М.Н.艾普什杰伊认为,利用全球信息网进行文化和语言学研究十分必要。全球信息数据库可以存储和使用各种不同的信息,使得文化和语言学研究成为可能。在俄罗斯,有一系列关于文化研究和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电子项目,如莫斯科语言学会、研究者资源库、计算语言学和信息技术等。本论文使用的资料源于俄语社交网络,以社交网站-?ВКонтакте?为重点,因为该社交网络注册用户数量最多,在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受众最广。在不同网络资源提供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俄罗斯人对中国的看法,综合这些看法便形成了中国的整体形象。然后将它们分门别类形成本论文各章节内容。第2章,俄罗斯人看中国的成就。包括古代中国文明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明和发现:数学、天文学、生物学、解剖学、力学、化学、物理等各个领域。关注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领土划分、人口数量、社会保障、地理和经济实例。第3章介绍了俄罗斯人眼中的文化旅游景点,讨论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和宗教景观。还包括中国的餐饮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节日和娱乐生活,所有这些在俄罗斯人眼中都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心态,也成为了俄罗斯人关注的对象。第4章描述了独具一格的中国人,介绍了俄罗斯眼中的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与外国人的关系。本论文引用和分析了俄文网站的资料。很多内容源于文章下面的原生态评论和问题,包括俄罗斯网民对某些问题的讨论和争议。大部分发表评论的俄罗斯人都来过中国,对中国有感性的认知。还有一些人打算来华。所以,讨论内容多集中在历史、文化、旅游、教育以及商贸等方面。尽管很多评论未见得观点完整,讨论也并不充分,但由此也可窥见一斑。俄罗斯人对中国感兴趣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参与到讨论中来。由此可见俄罗斯网民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增强。论文结论概括总结了各章节内容,得出了主要结论。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夏炎;;古代执政者如何把握社会舆情——以唐代为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7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社会舆情报告之三:城乡居民的幸福感[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张春华;;陕西网络“民生”热点发生机制与态势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冯霞;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社会舆情[N];人民日报;2012年
2 冯霞;引导社会舆情健康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
3 本报实习生 陈婷 本报记者 徐冠英;盘点,折射百姓关切社会舆情[N];新华日报;2013年
4 曹丽辉;在新媒体形势下把握社会舆情[N];检察日报;2013年
5 记者 涂桂林;2010《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蓝皮书发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记者 刘守序;社会舆情管窥[N];金融时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学博;进一步提高社会舆情管理能力[N];人民日报;2011年
8 濮端华;加强社会舆情预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N];中华新闻报;2008年
9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徐方平;让理论走向大众[N];湖北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康君;不断提升舆论水平 形成齐抓共管新机制[N];雅安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保位;中国共产党社会舆情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沈叶;涉狱事件社会舆情应对策略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蒿丽晓;俄罗斯人关于中国的社会舆情[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向s
本文编号:2820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2820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