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21-02-01 13:15
在系统归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逻辑主线的基础上,量化测度2000—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发现:地区间差距持续缩小,上海的龙头作用未充分发挥;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创新合作能力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铁路交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和各自为战;社会保障差距明显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差距趋于缩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但依然存在制度掣肘。加快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应着力于: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展所长;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区域统一市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构建统一竞争规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构筑区域开放市场;健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生态优先,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区域协同决策机制。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逻辑、体系与方法
(一) 测度逻辑
(二) 测度体系
(三)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及问题
(一) 地区间差距持续缩小, 上海的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 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
(三) 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 尚未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四) 创新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
(五) 铁路交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亟须打通省际公路断头路
(六)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七) 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和各自为战
(八) 社会保障的差距明显扩大, 文化基础设施的差距趋于缩小
(九)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十) 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 但依然存在制度掣肘
四、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一, 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 苏浙皖各展所长。
第二, 转变政府职能, 打造区域统一市场。
第三,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构建统一竞争规则。
第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第五,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第六, 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深化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
第七, 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构筑区域开放市场。
第八, 健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第九, 坚持生态优先, 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第十, 加强顶层设计, 探索区域协同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J]. 李培鑫,张学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2]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石[J]. 刘志彪.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4)
[3]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J]. 曾刚,王丰龙. 改革. 2018(12)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动力机制[J]. 刘志彪,陈柳. 改革. 2018(12)
[5]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困境摆脱[J]. 张学良,李丽霞. 改革. 2018(12)
[6]长三角一体化评价的指标探索及其新发现[J]. 李世奇,朱平芳.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7)
[7]基于内力和外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顾海兵,张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3)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J]. 周立群,夏良科. 江海学刊. 2010(04)
[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J].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 中国软科学. 2009(12)
本文编号:3012836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引 言
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逻辑、体系与方法
(一) 测度逻辑
(二) 测度体系
(三) 测度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及问题
(一) 地区间差距持续缩小, 上海的龙头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 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
(三) 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 尚未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效应
(四) 创新合作能力不断增强, 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
(五) 铁路交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 亟须打通省际公路断头路
(六)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七) 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和各自为战
(八) 社会保障的差距明显扩大, 文化基础设施的差距趋于缩小
(九)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十) 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 但依然存在制度掣肘
四、推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一, 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 苏浙皖各展所长。
第二, 转变政府职能, 打造区域统一市场。
第三,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构建统一竞争规则。
第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形成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第五,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第六, 创新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 深化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
第七, 协调发展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构筑区域开放市场。
第八, 健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第九, 坚持生态优先, 完善区域环保合作机制。
第十, 加强顶层设计, 探索区域协同决策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长三角空间结构特征及空间一体化发展研究[J]. 李培鑫,张学良.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2]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石[J]. 刘志彪.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04)
[3]长三角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能力评价及其提升策略[J]. 曾刚,王丰龙. 改革. 2018(12)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示范价值与动力机制[J]. 刘志彪,陈柳. 改革. 2018(12)
[5]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困境摆脱[J]. 张学良,李丽霞. 改革. 2018(12)
[6]长三角一体化评价的指标探索及其新发现[J]. 李世奇,朱平芳. 南京社会科学. 2017(07)
[7]基于内力和外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 顾海兵,张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03)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证据[J]. 周立群,夏良科. 江海学刊. 2010(04)
[9]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J].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 中国软科学. 2009(12)
本文编号:3012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01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