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及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07: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到最为关键的阶段,这其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无疑是在农村。根据最新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农村仍有3046万贫困人口,其中因病致贫的比例超过40%。可见,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而疾病是导致贫困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使得农村居民的收入减少,甚至陷入“越穷越病,越病越穷”的恶性循环。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2003年我国农村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简称新农合),现已基本实现覆盖全体农民,参合率不断提高,人均筹资额度和补偿受益人次也逐步增加。在健康扶贫的大背景下,新农合的实施能否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的概率,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以上述问题为导向,本文基于CFPS2016年截面调查数据,借助倾向得分匹配法、定序...
【文章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新农合参合情况数据来源:2005-201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状况看,人均筹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在实施初期,为农合、自愿加入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度一直较低,增长速.4 元提高至 2007 年 58.9 元,仅增长了 16%。其导致的结障力度较低,个人的医疗负担仍然较重。因此 2008 年实人均筹资大幅度增加,到 2016 年增至 559 元,是 2004 年
图 3.2 新农合补偿比例变动图数据来源:2005-2017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着受益率的提高,获得新农合报销补偿的参合农民数量显著增加促使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率上升,医疗总费用和自付医疗支出均有一康水平得以改善。但是新农合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仍有人均出资较高拒绝加入新农合,还有 18%的农民认为新农合补偿障力度不足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健康保险是否促进了居民健康——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范红丽,刘素春,陈璐. 保险研究. 2019(03)
[2]公共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投资对教育贫困的缓解效应研究[J]. 张俊良,张兴月,闫东东. 人口学刊. 2019(02)
[3]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基于江西林镇及所辖李村的调查[J]. 梁栋,吴惠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医保“保小病”能否兼顾健康保障与费用控制?[J]. 何文,申曙光. 保险研究. 2018(11)
[5]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研究的PSM-DID分析[J]. 宁静,殷浩栋,汪三贵,王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6]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消费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J]. 宋月萍,宋正亮. 人口与经济. 2018(03)
[7]中国社会安全网的横向不平等——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例[J]. 白晨,顾昕.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1)
[8]“城居保”能减轻健康冲击的影响吗[J]. 郑瑜静,陈华.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7(04)
[9]我国农村多维人力资本减贫效应实证研究[J]. 马文武,杨少垒.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8)
[10]基于医疗保障差异的健康冲击与劳动力供给——以中国2011—2013年劳动力市场为对象[J]. 张利庠,王录安,刘晓鸥. 中国软科学. 2017(07)
本文编号:3045655
【文章来源】: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图 3.1 新农合参合情况数据来源:2005-201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状况看,人均筹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在实施初期,为农合、自愿加入新农合,人均筹资额度一直较低,增长速.4 元提高至 2007 年 58.9 元,仅增长了 16%。其导致的结障力度较低,个人的医疗负担仍然较重。因此 2008 年实人均筹资大幅度增加,到 2016 年增至 559 元,是 2004 年
图 3.2 新农合补偿比例变动图数据来源:2005-2017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着受益率的提高,获得新农合报销补偿的参合农民数量显著增加促使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率上升,医疗总费用和自付医疗支出均有一康水平得以改善。但是新农合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仍有人均出资较高拒绝加入新农合,还有 18%的农民认为新农合补偿障力度不足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商业健康保险是否促进了居民健康——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 范红丽,刘素春,陈璐. 保险研究. 2019(03)
[2]公共教育资源、家庭教育投资对教育贫困的缓解效应研究[J]. 张俊良,张兴月,闫东东. 人口学刊. 2019(02)
[3]农业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内在机理与可行路径——基于江西林镇及所辖李村的调查[J]. 梁栋,吴惠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1)
[4]医保“保小病”能否兼顾健康保障与费用控制?[J]. 何文,申曙光. 保险研究. 2018(11)
[5]易地扶贫搬迁减少了贫困脆弱性吗?——基于8省16县易地扶贫搬迁准实验研究的PSM-DID分析[J]. 宁静,殷浩栋,汪三贵,王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1)
[6]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消费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J]. 宋月萍,宋正亮. 人口与经济. 2018(03)
[7]中国社会安全网的横向不平等——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例[J]. 白晨,顾昕. 中国行政管理. 2018(01)
[8]“城居保”能减轻健康冲击的影响吗[J]. 郑瑜静,陈华. 金融经济学研究. 2017(04)
[9]我国农村多维人力资本减贫效应实证研究[J]. 马文武,杨少垒. 经济问题探索. 2017(08)
[10]基于医疗保障差异的健康冲击与劳动力供给——以中国2011—2013年劳动力市场为对象[J]. 张利庠,王录安,刘晓鸥. 中国软科学. 2017(07)
本文编号:3045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04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