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28 20:05
对于多数农村地区而言,贫困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摆脱对农业的过度依赖和单一生产功能,乡村多功能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日渐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多功能路径有助于减少贫困发生率,并提高农村社区和家庭面对生存压力的能力。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在阐释乡村多功能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基于多功能视角剖析贫困村域乡村发展的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总结提炼其创新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结果表明:①在内外部驱动力的作用下,海南省什寒村实现了从弱势的贫困农村向产品多样化的多功能乡村转变;②乡村农业生产、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保育及文化传承等多项功能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弹性具有积极意义;③驱动乡村多功能演化的因素包含政策支持、市场需求、自然本底、资金技术、行为主体和文化特质等多个方面;④针对贫困村域乡村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从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从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从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通过总体谋划、各个击破以实现乡村振兴。最后从多功能视角,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了探讨。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19,38(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乡村多功能理论与乡村振兴
1.1 乡村多功能理论的科学内涵
1.2 乡村多功能与乡村振兴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多功能视角下什寒村发展演化分析
3.1 乡村发展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3.1.1 农业生产功能
3.1.2 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
3.1.3 生态保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3.2 乡村多功能发展的创新模式
4 多功能视角下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4.1 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
4.2 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
4.3 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
5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以辽宁省78个区县为例[J]. 徐凯,房艳刚. 地理研究. 2019(03)
[2]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文琦,郑殿元. 地理研究. 2019(03)
[3]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8(10)
[4]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屠爽爽.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7)
[5]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 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6)
[6]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7]乡村空间辨析[J].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李智,袁源.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8]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J]. 王成,马小苏,唐宁,李颢颖,周明茗,何焱洲.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9]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10]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 马历,龙花楼,戈大专,张英男,屠爽爽. 经济地理. 2018(04)
本文编号:3166089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2019,38(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乡村多功能理论与乡村振兴
1.1 乡村多功能理论的科学内涵
1.2 乡村多功能与乡村振兴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 多功能视角下什寒村发展演化分析
3.1 乡村发展的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3.1.1 农业生产功能
3.1.2 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
3.1.3 生态保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3.2 乡村多功能发展的创新模式
4 多功能视角下贫困村域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
4.1 宏观层面——提供乡村振兴外援力
4.2 中观层面——促进乡村振兴交互力
4.3 微观层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力
5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特征及类型识别——以辽宁省78个区县为例[J]. 徐凯,房艳刚. 地理研究. 2019(03)
[2]西北贫困地区乡村类型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J]. 文琦,郑殿元. 地理研究. 2019(03)
[3]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8(10)
[4]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 龙花楼,屠爽爽.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7)
[5]多功能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振兴与评估[J]. 陈秧分,黄修杰,王丽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6)
[6]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7]乡村空间辨析[J].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李智,袁源.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8]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J]. 王成,马小苏,唐宁,李颢颖,周明茗,何焱洲.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9]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J].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刘沛林,陈驰.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10]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J]. 马历,龙花楼,戈大专,张英男,屠爽爽. 经济地理. 2018(04)
本文编号:3166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16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