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突出问题及对策——以湖北省10个城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5 01:07
  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均等化、以人为中心的目标。外来人口从进入城市到获得市民待遇、融入城市生活还面临较多障碍,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城市化和市民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特定群体。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应关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政府如何在城市化、市民化的环境和空间开展民族团结工作、协调民族关系,承担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责任;二是如何做到既考虑到民族因素,又不突显民族身份,实现普惠性、均等化、长期性以及公平而有差异的市民化和社会治理目标;三是新时代如何贯彻党和政府民族民生政策,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人人共享的城市社会"目标。面对新时代对城市民族工作的要求,需要提升城市行政职能、公平配置公共资源,优化和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机制。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基本情况
    (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语言能力水平及文化素质状况。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和成分总体稳定、代际更替加快。
        2.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语言能力水平、文化水平仍待提高。
    (二)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现状。
        1.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逐渐以新生代群体为主,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
        2.就业岗位单一,工作时间长,工资普遍不高,
        3.就业求助的对象多以家人、老乡、亲戚和同事为主。
        4.居住形式以自己租房和单位提供宿舍为主,居住满意度不高。
        5.社会管理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度较低,依法维护自己权益意识增强。
        6.子女公办教育接受率较高,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业余文化生活较单一。
        7.社区融入处于前期阶段,饮食习惯和语言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8.市民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住房”、“收入水平”和“饮食习惯”是最渴望得到改善和尊重的因素。
二、湖北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难”现象: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是制约其市民化的核心因素。
    (二)“入学难”现象:子女入学的衔接障碍是影响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1.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困难仍然存在。
        2.中高考衔接问题仍然突出。
        3.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堪忧。
    (三)“居住难”现象:居住满意度偏低是市民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四)“社会保障难”现象:城乡二元制度改革滞后成为公平享受社会保障政策的主要制约因素。
        1.社会保险缴纳有负担有困难。
        2.医疗救助和城镇低保不覆盖。
        3.劳动合同签订受限。
        4.相关政策配套缺位。
    (五)“社会融入难”现象:主动融入城市困难是制约市民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三、有序稳步推进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一)结合国家目标,有序推进、逐步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
        1.明确一个目标和共识:
        2.坚持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协同推进。
        3.统筹考虑社会条件,实行阶段化目标。
        4.按照“四个着力”工作布局,重点解决民生民本问题(1)。
    (二)以制度完善为保障,重点推进五项改革[6]119-124。
        1.户籍制度改革。
        2.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3.公共财政制度改革。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三)构建“四位一体”支持保障体系,确保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获得立体支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时空演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收入两极分化视角[J]. 俞彤晖.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新型城镇化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核算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傅帅雄,吴磊,戴美卉.  江淮论坛. 2017(04)
[3]城市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结构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高永辉,温晶晶.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3)



本文编号:3569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3569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