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黄祖辉 王 朋: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以下五种类型:一是生存保障。绝大多数农村劳
动力可以通过经营土地来获取粮食或收入,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赵常华,2004)。二是“就业”保障。农民长期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制度安排,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三是养老保障。农村的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可以将土地交给其他家庭成员经营,或通过土地流转以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马小勇、薛新娅,2004;周显祥,2005)。四是救济保障。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村庄都留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土地,公共土地的收入除了大部分用于为村庄和村民提供公共物品以外,还有一部分作为救济金用于为经济困难的村民提供救济保障(赵常华,2004)。五是失业保障或“退农保障,,活资料(,,2005。
31用关系
由此可见,土地对于广大农村居民来说具有独特的社会保障功能,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国家控制土地配置的行政推手作用下,土地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已经明显落后于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市场要素。相对扭曲的土地要素配置机制已经使得土地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冲突的最大焦点。笔者认为,落后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影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众多因素之一,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之所以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反,如果农村土地产权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土地的流转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就业以及城市化进程等也都会受到严重制约。
的“双轨”运行状态。这种改革模式有利于依靠政治与行政力量的推动,推进经济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自由市场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这种“双轨”运行的改革模式也必然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负责要素配置的行政公权力一旦“越位”或用权不当,就很容易出现要素市场分配的扭曲,腐败的滋生,进而出现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
21经济增长的四大“红利”:土地、劳动力、社保及资源与环境
我国要素市场配置的扭曲主要表现在土地、劳动力、,并因此而带。(1)土地“红,,从而产生了极其扭曲的土地“剪刀差”现象。(2)劳动力“红利”。从农业转移出去的农民,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3)社保“红利”。改革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政府和用工单位的应有重视,这一现象使得政府可以将国民财富更多地配置于经济投资,企业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劳动力成本。(4)资源与环境“红利”。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执政目标的各级地方政府,使用各类资源与环境的代价非常低,甚至一度出现了毫无节制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的现象。
31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源泉:“三农”贡献与代价
上述四大“红利”实际上都与“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土地“剪刀差”现象的出现就是土地用途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过程中产生的,而非农产业的廉价劳动力则直接来源于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工的社保缺失问题与整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长期以来,农民都是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参与不平等的经济发展与利益分配过程。资源与环境也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可以认为,过去30年的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这四大“红利”,而这些“红利”的背后则是“三农”的巨
二、以土地、劳动力、社保和环境为基础的
经济增长“红利”
11政治与经济“双轨”运行的渐进式改革模
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政治与经济改革,一直处于经济政策相对开放、政治体制相对紧缩
本文关键词:基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视角的社会保障问题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5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6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