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

德语世界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概念发展脉络与相互关系——兼论社会工作的教育学取向

发布时间:2017-09-13 16:44

  本文关键词:德语世界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概念发展脉络与相互关系——兼论社会工作的教育学取向


  更多相关文章: 德语国家 社会教育学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学取向 广义教育思想


【摘要】:欧洲大陆德语国家的社会工作与众不同,其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多个基本概念并存以及社会工作有着鲜明的教育学取向。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概念并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教育学最初作为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职业分支领域,是对家庭日益弱化的社会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所进行的一种补充和替代,而社会工作最初作为面向成人的救助性工作和福利服务工作,是对家庭日益降低的社会保障功能所进行的一种补充和替代。历史上,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是分开发展的、成为两个不同的职业分支领域。社会教育学发展成为一个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第三个独立的教育领域,它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当今,社会教育学和社会工作已趋于交汇和融合,但同时保持其各自独特性。两者的共性在于:个体和家庭的社会化任务由社会和国家承担、两者均致力于减少社会困境。对两者发展脉络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也显示出:德语国家的社会工作有着鲜明的教育学色彩和取向,当然这一取向基于对现代教育学和广义教育(而非狭义教育)思想的理解。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德语国家 社会教育学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教育学取向 广义教育思想
【分类号】:C916
【正文快照】: 德语国家,指的是欧洲大陆德语国家,包括德国、瑞士、奥地利。与英美国家相比,欧洲大陆德语国家无论是社会工作科学(理论),还是社会工作实践(服务、社会工作教育或教学),都有着不同的独特发展脉络和构建体系,而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欧洲大陆德语国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上。纵观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晓光;试谈教育学的人文属性[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2 叶巧先;认识与分析:教育学中国化[J];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05期

3 杨宏飞,刘佳;教育学面临的几个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7期

4 巴战龙;教育学的尴尬[J];读书;2003年10期

5 ;教育学的贫困[J];教师之友;2003年10期

6 孟兰兰;;谈隐喻在教育学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8 周宗钞,盛群力;从“科学化”到“消亡”——对教育学的回顾和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9 李政涛;解读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的关系——兼论当前课程研究方向的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李菲;试论教育学的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定位的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教育学方法论是什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3 李乃涛;;民间教育学述评[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第二章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应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学依然面临“学科化”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庞守兴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顶天立地”:中国教育学发展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钟启泉;告别“罐装” 走近真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刘慧珍;寻找“教育学文化性格”之径[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金鑫;《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建造教育学理论大厦基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顾明远;《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 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周霖;重建教育理论创新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刘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提供平台:引领教育与社会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燕敏;论教育学话语[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东方;复杂性理论观照下的教育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珂;论教育学的人文意蕴[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晴;“教育学立场”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尹婷;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课程领导[D];山西大学;2015年

5 齐姗;德国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15年

6 杨明;真知追求与价值追求在教育学中的统一[D];山西大学;2014年

7 王辉;教育学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入学动因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陆婷;论教育学话语的形成[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李迪;无立场教育学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燕敏;论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4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844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