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及对策
本文关键词: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改革——基于嘉兴、苏州与成都等地改革实践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共中央党校》 2012年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及对策
林浩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市就业、生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动者中人数众多且作用重大的群体。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和问题。主要包括:(1)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有限供给阶段且“民工荒”现象愈演愈烈;(2)新生代农民工达到农民工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3)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层次低、粗放型的领域,转移也较不彻底,难以融入城市等。 而面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本文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指导,,通过对农业部门成本、现代部门收益和城乡分割二元制度障碍的研究,说明了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有序高效地转移面临着三重约束:(1)农业部门收入水平提高致使转移成本上升;(2)现代部门工资待遇等难以提高致使转移的收益不足;(3)二元制度结构造成城乡分割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等。 为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可持续地转移到现代部门就业并融入城市生活,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打破三重约束的束缚。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三重约束的基本对策:(1)发展现代农业;(2)促进现代部门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升级;(3)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4)保护劳动者权益;(5)改革城乡二元制度体系等。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影响三农问题、劳动报酬比重、收入分配、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等国民经济发展方方面面的全局性问题,必须从农业部门、现代部门、制度等各方面多管齐下、联动发展,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3.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红;徐财松;;民工荒成因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06年07期
2 杨岳;;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影响因素[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蒋智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5期
4 黄天柱;夏显力;;国外现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5期
5 占俊英;;技术进步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7期
6 何立胜;黄灿;何云飞;;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改革——基于嘉兴、苏州与成都等地改革实践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1年01期
7 姚裕群;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11期
8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J];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02期
9 王征,唐钧,张时飞;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中国七城市的调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07期
10 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杜书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捷;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倪慧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安徽大学;2006年
4 戚海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周吉节;2000-2005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分布状况和经济动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崔德英;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佐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2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赵曙明;;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杨光飞;;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诠释:限度及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余明江;;市场化的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继武,李武军;深化劳动价值论的客观根源和现实目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颖红;保安处分与劳动教养制度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润东;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价值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杜素亭,张允熠;中西人权观源流新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萧衡锺;;中国大陆于社会转型期的户籍改革——管理、制度与治理[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刘丽;;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6 孙博;曾群星;;房价影响八因模型[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房广顺;唐彦林;张涛;;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战略意义[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亚鹏;;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望月;;基于马克思《资本论》视角的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邓超;武汉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翼;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丽慧;探寻非经济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祁远;阿拉伯共产主义运动初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姗;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明浩,周林刚;农民就业选择制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2 唐茂华;工资差异、城市生活能力与劳动力转移——一个基于中国背景的分析框架[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3 张正河;乡村城市化的要素聚集与时空序列[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04期
4 许峰;托达罗基本模型的启示、发展和运用[J];财经研究;1999年06期
5 肖文韬,孙细明;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型的一个修正及其新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6 夏永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7 蔡芝儿,李毅;我国新型农业税收体系构想[J];当代财经;2004年02期
8 李太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态因素研究[J];当代财经;1997年02期
9 赖小琼,余玉平;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10 杨玉华;;马克思“劳动力转移理论”与“拉尼斯-费”模式的比较及其借鉴意义[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锡文 韩俊;[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彧 郭锦辉 张海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赵忆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欣欣;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与迁移——理论、实证与政策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一;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赵东伟,李德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1999年03期
3 安振奎;对华丰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农业经济;1999年07期
4 胡兆量;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研究》评价[J];人文地理;2000年02期
5 张本源;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及消化的思考[J];能源基地建设;2000年06期
6 刘子忠;农村地区间的劳动力转移——印度绿色革命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J];中国劳动;2001年08期
7 徐平川;论中国三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黄鹏,石荣丽;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9 孟令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及政府角色[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2期
10 邱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难解[J];当代经济;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同先;;推进劳动力转移 实现城市人口倍增[A];“我为宜春中心城区‘聚人气 促发展’献良策”征文活动论文集[C];2009年
2 胡蓉;;贵州省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洪渡;;只有加速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确保农民增收——陆桥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致富工程侧记[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苇;;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5 陈顺海;;关于东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A];探索·创新·发展——聊城市“加快建设强市名城 我们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理论研讨文集[C];2007年
6 张文强;袁丽;;加大投入 发挥优势 扎实有效地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A];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贾娜;郭玉明;张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机化发展的关系[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文启湘;赵杰;;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湖北省妇联课题组;;湖北省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报告[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程晶蓉;;我国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加勇 吕晓明;[N];黑龙江经济报;2005年
2 记者 武勇君 通讯员 陈开亮;[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3 周慧生 记者 孙岚;[N];大庆日报;2008年
4 中央党校西藏班学员 刘炳文 次仁平措(执笔) 钟国强 彭飞跃;[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副区长 张长君;[N];农民日报;2005年
6 闻奇 贺文慧;[N];鄂尔多斯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邹渠 梁现瑞;[N];四川日报;2011年
8 刘树泉;[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9 本版编辑 记者 柳鹏 通讯员 陈宏飞 余守英;[N];塔城报;2008年
10 记者 温云楠;[N];阿勒泰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萍萍;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谷延芳;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姚林如;产业资本形成与劳动力转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何如海;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地非农化协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刘冰;企业在职培训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形成[D];浙江大学;2009年
8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10 张雅丽;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教育作用分析——以河南省腰庄村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红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3 魏卓;北京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利用影响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章健;中等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跃华;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刘孟晖;城乡劳动力双重过剩下的农业劳动力转移[D];郑州大学;2005年
7 赵亚东;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区工业化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杜蘅;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及治理对策[D];武汉大学;2005年
9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陈耀发;新时期我国不同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改革——基于嘉兴、苏州与成都等地改革实践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6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huibaozhanglunwen/9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