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劳动学论文 >

启蒙理性及现代性 : 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pdf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2-17 17:06

  本文关键词: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vip_1300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启蒙理性及现代性 : 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哲学研究CUAA2015年第3期第32卷总第186期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刘同舫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1一、启蒙理性: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到“生活世界的内在殖民化”(一)精英理性的僭越与局限。启蒙理性具有全人类性,是一种大众理性,它通过开发与培育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来彰显人的价值和目的,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完善。但是,启蒙理性的发展却背离了这种美好的初衷,从大众理性走向了精英理性。启蒙之后的现代社会虽然比中世纪世界更加自由、平等和民主,然而不同的个体或群体的生存始终受到政治体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也受到各种自然禀赋条件与不同社会地位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由于个体偶在性的差别以及实际教养、实际权力和实际资产的极大差异,社会技术被把持在那些有资本、有地位、有资质且素养较高的精英群体手中。(二)科学精神中的工具理性面相。科学是启蒙理性批判宗教神学的强有力武器,费尔巴哈曾指出,近代哲学新创立的科学精神使得“否定性的宗教精神遭到贬谪,把它从世界统治的宝座上推下来,把它拘禁在处于历史急流彼岸的那个狭窄领域之内,而自己则成为世界的原则和本质,成为新时代的原则”。从费尔巴哈的观点看,科学精神是一种包含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现代理性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本身就具有价值,是一种人类完善自身的价值理性,而不单单是一种只有手段意义的工具理性。但是,科学精神在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破坏了其自身的价值理性追求。一方面,自笛卡尔通过“主体性哲学”确立主客体二分的原则以来,世界成为主体的客观对象物,是没有意义的物质存在,只有通过理性之光的观照、规整与重构,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世界,由此科学精神对于主体而言主要成了一种认识、改造和控制世界的工具性存在,工具理性成为科学精神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科学精神运作的社会条件受制于资本逻辑的宰制,而资本出于自我增殖的冲动,需要将客体化的世界和人类都当作材料、工具来加以利用。因此,在资本逻辑增殖冲动的支配下,科学精神的发展必然转变为企图对外部自然和人的内部自然的全面支配与利用,从而主要彰显出其工具理性的精神面相。(三)启蒙神话的“反理性”特质。启蒙理性一旦主要显现为工具理性,人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工具性对象,成为理性的手段而不再是理性的目的,从而造成对人的价值理性的排斥,甚至以工具理性为标尺来衡量人类与事物的价值,导致压抑人类自觉自由的创造性活动,由此产生压抑人类自身的“反理性”体制。特别是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工具理性的支配领域一再扩大,最终导致“生活世界的内在殖民化”。作为现代性设计的支撑理念,启蒙理性培育了现代社会的许多观念要素,其伟大贡献不可磨灭,但也有许多问题根源于启蒙理性之中,必须正视其导致的危机。正是在理性的自我分裂机制和资本逻辑的作用下,启蒙理性不断损害人的主体性价值,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二、风险社会:启蒙理性决断中的现代性危机(一)全球生态危机的泛滥。启蒙运动打碎并重建了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启蒙理性进一步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可计算的工具理性形式,它将事物的价值都转化为“交换价值”,把世间万物都对象化为“资源”,成为粉饰资本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这必然导致生态危机:一方面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理性征服自然世界的欲望不断引诱、刺激人的贪欲和占有欲;另一方面是工具理性所主导的生产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基础,由肯定现世生活理念所诱发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模式成为现代社会的生活主轴。这样,以工具理性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各种废弃物,造成全球化生态危21哲学研究CUAANO.32015VOL.32SUM.186机。理性与资本相结合所形成的经济发展的扩张主义必将致使启蒙理性的美好社会构想淹没在全球生态危机的泛滥之中。(二)虚无主义危机的威胁。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危机是现代性危机在人类精神层面的表现,是彰显和神圣化启蒙理性中的工具理性的必然结果。然而在资本逻辑、消费主义、科技力量等因素的推动下,工具理性逐渐淹没价值理性,成为启蒙理性的主流。在马克思看来,这一转变表征的正是资产阶级在现代历史上的作为。道德品质在以启蒙理性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现代社会中失去了主导性的地位,“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凌越于道德责任、道德意义之上,一切神圣的因素都被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成为商品。只要在经济上是有效益的,在道德上就是正当的,这无疑是价值理念的“本末倒置”。无论资本逻辑抑或科技力量都无法对人类的生存价值给予奠基,由此,一方面价值的客观来源无从谈起,导致价值设定依赖于个体的不同感受,陷入价值主观主义;另一方面工具理性的僭越将一切原有的价值逻辑转化为商业逻辑,导致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被抽空,生活缺乏理念上的凭靠,陷入价值虚无主义。(三)怨恨心态的滋生。滋生怨恨的两个因素正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和启蒙理性的平等理念。一方面,政治革命消灭了旧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将束缚于特殊等级中的人民解放出来,形成了原子式的平等个体,平等个体在政治领域都是国家主权的平等参与者,但是在市民社会中却是不平等的私人。政治国家“以自己的方式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而“国家根本没有废除这些实际差别,相反,只有以这些差别为前提,它才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理性的形式原则,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启蒙理性极力倡导一种自由、平等、人权的现代性价值理念,而且这种价值理念在启蒙之后早已深入人心。当个体或群体在市民社会的实际地位与其在政治国家的虚幻地位不相符合时,怨恨心态往往就会在这种生存性的比较中滋生凸显,当“群体的与宪政或‘习俗’相应的法律地位及其公共效力同群体的实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差异越大,怨恨的心理动力就会越聚越多。”启蒙理性所开启的“现代性”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多重隐忧”的同时也令自身陷入了饱受质疑的“现代性危机”之中,即便为现代性辩护的哈贝马斯也不得不将现代性说成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以区别于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认为现代历史过程是对现代性方案的歪曲和异化。现代社会历史过程形成的社会危机及其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与启蒙理性的现代性方案密不可分,而历史进程中显现的对方案的误解、歪曲,正彰显着现代性方案的致命缺陷。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反启蒙”是一项名正言顺的后现代事业。三、后现代主义:切开启蒙理性统治合法性的锋利之刀(一)反对作为宏大叙事的理性中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论者看来,理性中心主义完全是一种绝对主义的宏大叙事,具有话语霸权的特性,这种理性中心主义的宏大叙事源自柏拉图主义,但直到启蒙运动才达到顶峰,所以要超越现代性就必须拒斥作为宏大叙事的理性中心主义。反对这种宏大叙事的理性中心主义就是要打破“话语霸权”的权威,张扬一直以来受到压抑的“小叙事”,解构“大写主体”,尊重在多样性、差异性的文化政治斗争中崛起的“小写主体”。如果说现代性宣告“上帝死了”,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宣告“人也死了”,当然,这里的“人”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是指忽视、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启蒙理性及现代性:马克思的批判性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17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