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学位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F323.6;F249.2
【部分图文】:
登记在车的失业人口从800万人增加到830万人,失业率从4.?3%降到4.?0%(见图??.1)。依照托达罗模型进行分析,城镇失业人口越多,意味着农村人口到城市找到作的可能性就越小,其转移也就存在着更大的难度。??860?…-?-?-?T?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2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4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5 高彦军;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李晓青,谢炳庚,万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耕地相对过剩问题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7 李伟峥;魏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管理[J];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22期
8 黄晓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J];职教论坛;2001年05期
9 孔祥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李新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面临的困境[J];人口学刊;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浚湜;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0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2870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