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酬—就业水平双提升的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14: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双低(低劳动报酬、低就业保护)”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民生目标的革新,劳动者对于劳动报酬的诉求进一步提高,而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水平也需要同时增长。然而,在以往的经济增长理论中,劳动报酬和就业往往是分别讨论且此消彼长的关系,亦或直接避而不谈。基于此,本文在Acemoglu(2002)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新引入就业潜力指数和技术进步阈值,构建起了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在技术进步阈值之内,人力资本驱动型且具有技能间偏向的技术进步可使得劳动报酬-就业水平双提升成为可能。同时,文章还对三条传导路径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进而构建一种在兼顾就业水平前提下提高劳动报酬的经济增长机理。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结构
1.3 可能的创新点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再认识
2.1 “双低”背景下的经济增长
2.1.1 “双低”特征描述
2.1.2 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1.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2.2 “双低”的局限和发展约束:制度环境和要素市场的视角
2.2.1 低就业保护受到来自制度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双重约束
2.2.2 低劳动报酬受到来自资源环境、内外需求、民生目标的三重约束
2.3 经济增长需要全新路径
3 劳动报酬与就业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
3.1 劳动报酬与就业水平的对立性与相容性
3.2 经济增长模型视角下的劳动报酬与就业
3.3 技术进步及其就业效应
4 “双提升”理论模型建立及分析
4.1 模型的引出
4.2 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模型的分析
4.4 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5 实现劳动报酬一就业水平双提升的机理分析
5.1 “双提升”之解:人力资本驱动且具有技能间偏向的技术进步
5.2 “双提升”模式机理路径分析
6 总结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模型推导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低劳动成本优势再认识[J]. 姚先国,钱雪亚. 广东社会科学. 2013(03)
[2]人力资本异质性、结构与经济增长[J]. 李雪艳,赵吟佳,钱雪亚.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05)
[3]中国就业管制的变迁与测量——基于1978—2011年国家层面数据[J]. 杨伟国,代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01)
[4]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 陈叶,朱必祥.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文献综述[J]. 赵利,宿伟建.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0(05)
[6]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6)
[7]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区域城镇就业的影响[J]. 王梅. 开放导报. 2010(03)
[8]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效应分析——兼论《劳动合同法》的交互影响[J]. 丁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9]扩大内需与国民收入分配调整[J]. 丁任重,张素芳. 求是. 2010(01)
[10]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J]. 罗小兰. 财经研究. 2007(11)
硕士论文
[1]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D]. 张潇晗.复旦大学 2009
[2]中国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就业的影响[D]. 张凌.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3545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结构
1.3 可能的创新点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再认识
2.1 “双低”背景下的经济增长
2.1.1 “双低”特征描述
2.1.2 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1.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2.2 “双低”的局限和发展约束:制度环境和要素市场的视角
2.2.1 低就业保护受到来自制度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双重约束
2.2.2 低劳动报酬受到来自资源环境、内外需求、民生目标的三重约束
2.3 经济增长需要全新路径
3 劳动报酬与就业水平关系的研究进展
3.1 劳动报酬与就业水平的对立性与相容性
3.2 经济增长模型视角下的劳动报酬与就业
3.3 技术进步及其就业效应
4 “双提升”理论模型建立及分析
4.1 模型的引出
4.2 模型的基本假设
4.3 模型的分析
4.4 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和就业水平的影响
5 实现劳动报酬一就业水平双提升的机理分析
5.1 “双提升”之解:人力资本驱动且具有技能间偏向的技术进步
5.2 “双提升”模式机理路径分析
6 总结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模型推导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低劳动成本优势再认识[J]. 姚先国,钱雪亚. 广东社会科学. 2013(03)
[2]人力资本异质性、结构与经济增长[J]. 李雪艳,赵吟佳,钱雪亚.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05)
[3]中国就业管制的变迁与测量——基于1978—2011年国家层面数据[J]. 杨伟国,代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01)
[4]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 陈叶,朱必祥.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5]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就业:一个文献综述[J]. 赵利,宿伟建.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0(05)
[6]中国经济非均衡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失衡[J]. 周明海,肖文,姚先国. 中国工业经济. 2010(06)
[7]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区域城镇就业的影响[J]. 王梅. 开放导报. 2010(03)
[8]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效应分析——兼论《劳动合同法》的交互影响[J]. 丁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10(01)
[9]扩大内需与国民收入分配调整[J]. 丁任重,张素芳. 求是. 2010(01)
[10]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就业效应分析——对全国、地区及行业的实证研究[J]. 罗小兰. 财经研究. 2007(11)
硕士论文
[1]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D]. 张潇晗.复旦大学 2009
[2]中国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就业的影响[D]. 张凌.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354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135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