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及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5 10:04
文章从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人口和就业人口等基本概念出发,讨论劳动力就业状况综合统计指标的结构分解、标准化测量、生命表构建方法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分析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年度劳动就业调查数据,对中国就业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就业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18年劳动参与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以上。总和受教育年限增加的同时,就业的年龄模式也有很大变化,其结果是总和经济活动年限、平均预期工作时间持续缩短。2015年全国16岁人口平均预期工作年限为31.86年,比2000年缩短6.2年,平均预期工作时间占平均预期寿命的比例由2000年的64.33%下降到2015年的48.31%。尽管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老化、供给规模持续下降,但青年劳动力,特别是18~24岁人口就业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劳动力供给和就业人口构成
对比2000~2015年16~64岁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见图3)可以看出,2015年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明显低于2010年及以前的水平,表现出进入就业时间明显推迟和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明显降低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进度效应”。从总体看,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整体下降,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38.15年下降到2015年的32.55年,下降了5.60年,下降幅度大于总和经济活动年限(见表3)。从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特征看,与年龄别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特征相同,表现出3个明显的不同阶段。具体来看,16~24岁在业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及其影响最大。16~24岁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6.12年下降到2015年的3.47年,下降2.65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47.32%。相比之下,25~44岁、4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业比例变化相对平缓。25~44岁人口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17.94年下降到2015年的16.41年,下降1.53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27.32%。45~64岁人口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14.09年下降到2015年的12.67年,下降1.42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25.36%。同样是20个年龄组,25~4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龄别在业比例变化的幅度更大。(二)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改变就业模式
随着劳动参与率整体水平下降,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幅度不同。剔除劳动年龄以外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可以从3个方面反映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特点:(1)从16~6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看,2000~2015年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从83.77%下降到72.78%,下降程度超过了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见表3),说明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更加明显。如果用总和经济活动年限指标来衡量,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39.46年下降到2015年的34.34年,下降了5.12年。(2)从劳动参与率最高的25~44岁年龄段来看,劳动参与率由2000年的92.70%下降到2015年的85.72%,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18.53年下降到17.15年,下降了1.38年。(3)从劳动参与率的年龄别水平变化看,年龄别劳动参与率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年龄段,可以用3个分段函数进行描述。16~24岁教育与就业交织阶段,25~44岁主要就业阶段和45~64岁就业与退休交织阶段。用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16~24岁阶段的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6.69年下降到2015年的3.96年,下降了2.72年,下降幅度占整个总和经济活动年限下降水平的53.19%。从时期变化看,16~24岁阶段是劳动参与率变化最明显的阶段,也是其他年龄段不可比拟的(见图2)。总之,尽管年度劳动统计汇总的就业人口总数可能有较大的偏差,但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在过去20年里,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年龄别劳动参与率整体下降,其中16~2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变化最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J]. 杨艳琳,曹成. 江淮论坛. 2016(05)
[2]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J]. 张车伟,蔡翼飞. 人口研究. 2016(01)
[3]2000~2010年中国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J]. 刘金菊. 人口学刊. 2015(06)
[4]近期内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分析[J]. 王广州.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5]我国城镇人口劳动生命表[J]. 丁仁船. 西北人口. 2008(02)
[6]中国劳动力生命表的编制[J]. 黄荣清,李世红. 人口与经济. 1999(04)
[7]中国人口与就业研究的基础工具——中国劳动生命表的编制[J]. 蒋正华. 中国人口科学. 1990(05)
[8]工作寿命和工作寿命表[J]. 沈秋骅. 人口研究. 1986(02)
本文编号:3395883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劳动力供给和就业人口构成
对比2000~2015年16~64岁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见图3)可以看出,2015年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明显低于2010年及以前的水平,表现出进入就业时间明显推迟和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明显降低的特征,也就是所谓的“进度效应”。从总体看,年龄别在业人口比例整体下降,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38.15年下降到2015年的32.55年,下降了5.60年,下降幅度大于总和经济活动年限(见表3)。从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特征看,与年龄别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特征相同,表现出3个明显的不同阶段。具体来看,16~24岁在业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及其影响最大。16~24岁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6.12年下降到2015年的3.47年,下降2.65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47.32%。相比之下,25~44岁、4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业比例变化相对平缓。25~44岁人口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17.94年下降到2015年的16.41年,下降1.53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27.32%。45~64岁人口总和就业年限由2000年的14.09年下降到2015年的12.67年,下降1.42年,占整体总和就业年限下降幅度的25.36%。同样是20个年龄组,25~44岁劳动年龄人口年龄别在业比例变化的幅度更大。(二)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改变就业模式
随着劳动参与率整体水平下降,不同年龄段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幅度不同。剔除劳动年龄以外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可以从3个方面反映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特点:(1)从16~64岁人口劳动参与率看,2000~2015年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从83.77%下降到72.78%,下降程度超过了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见表3),说明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更加明显。如果用总和经济活动年限指标来衡量,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39.46年下降到2015年的34.34年,下降了5.12年。(2)从劳动参与率最高的25~44岁年龄段来看,劳动参与率由2000年的92.70%下降到2015年的85.72%,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18.53年下降到17.15年,下降了1.38年。(3)从劳动参与率的年龄别水平变化看,年龄别劳动参与率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年龄段,可以用3个分段函数进行描述。16~24岁教育与就业交织阶段,25~44岁主要就业阶段和45~64岁就业与退休交织阶段。用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的综合比较可以看出,16~24岁阶段的总和经济活动年限由2000年的6.69年下降到2015年的3.96年,下降了2.72年,下降幅度占整个总和经济活动年限下降水平的53.19%。从时期变化看,16~24岁阶段是劳动参与率变化最明显的阶段,也是其他年龄段不可比拟的(见图2)。总之,尽管年度劳动统计汇总的就业人口总数可能有较大的偏差,但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在过去20年里,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年龄别劳动参与率整体下降,其中16~24岁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变化最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J]. 杨艳琳,曹成. 江淮论坛. 2016(05)
[2]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J]. 张车伟,蔡翼飞. 人口研究. 2016(01)
[3]2000~2010年中国人口的工作预期寿命[J]. 刘金菊. 人口学刊. 2015(06)
[4]近期内我国劳动力供给形势分析[J]. 王广州.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2)
[5]我国城镇人口劳动生命表[J]. 丁仁船. 西北人口. 2008(02)
[6]中国劳动力生命表的编制[J]. 黄荣清,李世红. 人口与经济. 1999(04)
[7]中国人口与就业研究的基础工具——中国劳动生命表的编制[J]. 蒋正华. 中国人口科学. 1990(05)
[8]工作寿命和工作寿命表[J]. 沈秋骅. 人口研究. 1986(02)
本文编号:3395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ekexiaolunwen/339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