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实态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1:35
本文关键词:贵州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实态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麻山地区 格凸河流域 苗族村寨 民居院落 民居建筑
【摘要】:贵州麻山是贵州苗族三个中等分布区之一,这里居住者23万余苗族人并统称麻山苗族。2009年随着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后,麻山苗族才开始进入世人的视线。《亚鲁王》英雄史诗是麻山苗族的文化瑰宝,其深厚的征战迁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当地的苗族居民,尤其是在具有神秘色彩的格凸河流域一带。在漫长的农耕文化及亚鲁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该地区独特的村寨聚落文化,是麻山世居苗族居民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其本身发展变迁为适应环境多样性创造出来的文化多样性,是麻山地区苗族居民生存智慧的集中体现。 应对从建筑学、规划学角度出发的麻山苗族村寨及建筑相关研究的空白,本文以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27个典型苗族村寨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方法,以宏观村寨到中观院落再到微观建筑的思路,探寻分析村寨空间形态特征、规划选址思想根源,院落及建筑的基本类型、构造理念、营造技术、建筑艺术乃至空间内涵等。并对村寨、院落及建筑在现代化进程及旅游开发热潮影响下凸显的现状问题进行梳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建议且辅以案例佐证。 论文由缘起、核心、启发及结论四部分构成,缘起对应第一、二章,核心对应第三、四、五章,启发对应第六章,结论部分是第七章。 一、缘起,提出论文研究的前提与背景。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整个论文的导读,主要阐明论文研究意义与目的、调查对象及过程、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内容等。第二章是对麻山地区苗族村寨生成条件及社会背景的研究,为后文村寨、院落及建筑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核心,基于实地调查的系统分析研究。从宏观村寨到中观院落再到微观建筑,其中第三章为村寨,第四章为院落,第五章为建筑,且每一章都遵循类型整理、分析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第三章,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的研究,包括村寨类型及概况整理、村寨生长影响因素与选址布局特征研究、村寨空间形态研究、村寨现状问题梳理及保护与发展可能。第四章,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的研究,包括民居院落类型及特征研究、院落空间形态及内涵研究、院落现状问题梳理及院落保护与发展可能。第五章,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研究,包括建筑平面形制、特色空间与附属单体、建筑技术与细部构造、单体艺术特色的分析研究,以及民居建筑现状问题、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三、启发,是对前文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院落及建筑系统研究基础上的启发与思考,,从格凸河流域扩展到整个麻山地区苗族村寨及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思考。 四、结论,总结论文的成果,提出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关键词】:麻山地区 格凸河流域 苗族村寨 民居院落 民居建筑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U982.29;C912.82;TU2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图表目录11-14
- 1 绪论14-28
- 1.1 题目缘起14-16
- 1.1.1 贵州苗族——少数民族文化瑰宝14-15
- 1.1.2 麻山苗族——遗忘的“生界”之地15-16
- 1.1.3 课题项目——典型麻山苗族村寨群16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16-17
- 1.3 调研对象及调研过程17-19
- 1.3.1 调查研究对象17
- 1.3.2 调查研究过程17-19
- 1.3.3 调查研究总结19
- 1.4 研究主体界定19-20
- 1.5 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20-25
- 1.5.1 国内少数民族民居研究现状综述20-22
- 1.5.2 贵州少数民族民居研究现状综述22-24
- 1.5.3 贵州麻山苗族研究现状综述24-25
- 1.6 研究方法25-27
- 1.7 研究内容与框27-28
- 2 麻山地区苗族村寨生成条件及社会背景28-40
- 2.1 麻山地区苗族的综合概况28-33
- 2.1.1 自然地理28-29
- 2.1.2 历史沿革29-33
- 2.2 麻山地区苗族村寨社会形态33-36
- 2.2.1 经济结构33-34
- 2.2.2 政治结构34
- 2.2.3 文化结构34-36
- 2.3 麻山地区苗族村寨社会组织36-38
- 2.3.1 社会组织的发展沿革36-37
- 2.3.2 传统宗族组织37-38
- 2.3.3 风景区管理处托管组织38
- 2.4 小结38-40
- 3 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40-78
- 3.1 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类型及概况40-53
- 3.1.1 河边村42-44
- 3.1.2 平地村44
- 3.1.3 山村44-45
- 3.1.4 洞村45-53
- 3.2 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生长影响因素与选址布局53-56
- 3.2.1 村寨的生长影响因素53-54
- 3.2.2 选址及空间布局特点54-56
- 3.3 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空间形态56-65
- 3.3.1 村寨空间结构类型56-57
- 3.3.2 村寨空间处理手法57-59
- 3.3.3 村寨空间构成要素59-65
- 3.4 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发展现状问题65-68
- 3.4.1 村寨隶属景区的发展过程65-66
- 3.4.2 现状与发展之间的问题66-68
- 3.5 格凸河流域苗族村寨保护与发展68-76
- 3.5.1 村寨保护与发展策略68-72
- 3.5.2 村寨保护与发展实践——以大河苗寨发展建设规划为例72-76
- 3.6 小结76-78
- 4 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78-100
- 4.1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类型及特征79-83
- 4.1.1 独立无院落型79-80
- 4.1.2 “一”字型院落80
- 4.1.3 “L”型院落80-82
- 4.1.4 “凹”字型院落82-83
- 4.2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空间形态83-88
- 4.2.1 院落与地形有机结合的处理手法83-84
- 4.2.2 院落与气候特征相适应的地域特征84-86
- 4.2.3 院落与农耕经济契合的特有模式86-87
- 4.2.4 院落与自然环境交融的造型艺术87-88
- 4.3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空间内涵88-90
- 4.3.1 传统礼制之外的空间内涵88-89
- 4.3.2 生态文化内涵89-90
- 4.4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院落现状问题90-92
- 4.5 格凸河苗族民居院落保护与发展92-98
- 4.5.1 院落保护与发展策略92-93
- 4.5.2 民居院落保护和与发展实践——以中洞苗寨某户传统居住型院落保护改造为例 .93-98
- 4.6 小结98-100
- 5 麻山地区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100-125
- 5.1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平面形制100-102
- 5.1.1 传统民居平面构成100
- 5.1.2 平面功能布局特点100-102
- 5.2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特色空间与附属单体102-108
- 5.2.1 堂屋102-103
- 5.2.2 火塘间103-104
- 5.2.3 退堂104
- 5.2.4 廊104-105
- 5.2.5 阁楼105
- 5.2.6 粮仓105-106
- 5.2.7 烤烟房106-107
- 5.2.8 牲畜房107-108
- 5.3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技术与细部构造108-115
- 5.3.1 结构体系108-109
- 5.3.2 小木作109-112
- 5.3.3 石作112-114
- 5.3.4 屋顶114-115
- 5.4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单体的艺术特色115-119
- 5.4.1 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116-117
- 5.4.2 材料运用与环境协调117-118
- 5.4.3 整体朴素与重点处理118-119
- 5.5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现状问题119-121
- 5.6 格凸河流域苗族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121-123
- 5.7 小结123-125
- 6 麻山地区苗族村寨及建筑的保护与发展125-133
- 6.1 基于遗产保护的麻山地区苗族村寨及建筑保护措施125-127
- 6.2 基于以旅游为开发为主要对策的发展措施127-129
- 6.3 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129-130
- 6.4 小结130-133
- 7 结语133-137
- 致谢137-139
- 参考文献139-141
- 附录141-153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41-142
- B. 附表142-146
- C. 图纸附图146-1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颜勇;雷秀武;;贵州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综论[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6期
2 杨宝;宁倩;;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保护对策——浅议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的保护[J];华中建筑;2007年10期
3 张松;;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保护文化遗产相关国际宪章的启示[J];城市建筑;2006年12期
4 罗德启;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和利用[J];建筑学报;2004年06期
5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年04期
6 叶舒宪;;《亚鲁王·砍马经》与马祭仪式的比较神话学研究[J];民族艺术;2013年02期
7 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新机遇[J];世界环境;2008年01期
8 朱文一;;关于“院”的本质及文化内涵的追问……[J];世界建筑;1992年05期
9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单德启[J];设计家;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02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02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