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生态行为个体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生态行为个体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环境污染破坏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资源约束趋紧。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足以见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明显地存在四种倾向:重宏观轻微观、重制度轻行为、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社会,主要对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制度政策分析、工程技术措施、经济管理和宏观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个体生态行为的研究较缺乏。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导,而公众广泛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更重要的可持续要素,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生态行为的研究。 河北省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部,是保障华北平原生态安全的屏障,在调节京津水资源状况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造就了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求。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本就属于生态脆弱带的太行山区的发展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农民接触生态环境最近,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广泛、直接、持续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想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引导农民自觉参与,而正确引导的前提是了解农民生态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农民生态行为的整体现状和影响因素,尚缺乏生态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了解农民生态行为的个体差异,才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个体管理政策和措施。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生态行为的个体差异进行研究。 笔者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生态行为相关的测量量表编制了农民生态行为个体差异研究调查问卷,主要考察农民生态行为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兼业程度、居住地六个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情况。笔者在河北省太行山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验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后,对数据进行多独立样本差异检验,结果表明:(1)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的生态意识最高,生态行为其次,二者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生态知识处于中等以下水平。明显的存在知识较匮乏、意识相对较强、行为落后于意识、生产生态行为落后于生活生态行为的现象;(2)农民生态行为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女性在各方面都略优于男性;(3)农民生态行为在年龄上差异显著,总趋势是年轻者较年长者有更好的生态表现;(4)农民生态行为在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总趋势是与教育程度呈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生态表现越好;(5)农民生态行为在收入水平上差异显著,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收入水平越高,生态表现越好;(6)农民生态行为在兼业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经商者和跨职业者在很多方面都普遍偏高;(7)农民生态行为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与居住地偏远程度呈负相关,居住地越偏远,生态表现越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建议:(1)鼓励女性带动男性,优化男性生态行为;(2)着重加强对年长者的生态教育;(3)学校加强生态知识的灌输,生态教育贯穿教育各个阶段;(4)外来刺激激发收入低者的环境福利需求;(5)向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提供更多生态信息获取渠道;加强生态监管,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民 生态行为 个体差异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实践背景11
- 1.1.2 理论背景11-12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研究现状13-14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4
- 1.5 论文结构与研究流程14-15
- 1.5.1 论文结构14-15
- 1.5.2 研究流程15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7
- 1.6.1 研究方法15
- 1.6.2 研究创新点15-17
- 2 文献综述17-29
- 2.1 概念界定17-19
- 2.1.1 生态17
- 2.1.2 行为17
- 2.1.3 生态行为17-19
- 2.2 生态行为的测量19-24
- 2.2.1 国外研究19-21
- 2.2.2 国内研究21-24
- 2.3 生态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24-29
- 2.3.1 国外研究结果24-26
- 2.3.2 国内研究结果26-29
- 3 研究设计29-36
- 3.1 研究变量设计29-30
- 3.2 假设提出30-32
- 3.2.1 农民生态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30
- 3.2.2 农民生态行为在年龄上的差异30
- 3.2.3 农民生态行为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30-31
- 3.2.4 农民生态行为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31
- 3.2.5 农民生态行为在兼业程度上的差异31
- 3.2.6 农民生态行为在居住地上的差异31-32
- 3.3 统计分析方法32
- 3.4 问卷设计32-34
- 3.5 预调研及项目鉴别力分析34-36
- 4 实证研究36-47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36
- 4.2 描述性统计36-38
- 4.2.1 样本分布情况描述性统计36-37
- 4.2.2 河北省太行山区农民生态行为整体现状37-38
- 4.3 信度分析38
- 4.4 效度分析38-40
- 4.5 假设检验40-47
- 4.5.1 假设 1 的检验40-41
- 4.5.2 假设 2 的检验41-42
- 4.5.3 假设 3 的检验42-43
- 4.5.4 假设 4 的检验43-44
- 4.5.5 假设 5 的检验44-45
- 4.5.6 假设 6 的检验45-47
- 5 结论与启示47-53
- 5.1 研究结论47-49
- 5.1.1 农民生态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47-48
- 5.1.2 农民生态行为在年龄上的差异48
- 5.1.3 农民生态行为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48-49
- 5.1.4 农民生态行为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49
- 5.1.5 农民生态行为在兼业程度上的差异49
- 5.1.6 农民生态行为在居住地上的差异49
- 5.2 农民生态行为分类管理建议49-52
- 5.2.1 性别差异与农民生态行为优化50
- 5.2.2 年龄差异与农民生态行为优化50-51
- 5.2.3 教育程度差异与农民生态行为优化51
- 5.2.4 收入差异与农民生态行为优化51-52
- 5.2.5 居住地差异与农民生态行为优化52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8
- 附录58-60
- 后记60-61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远春;;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8期
2 田万慧;陈润羊;;甘肃省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群体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3 邝嫦娥;田银华;吴伟平;彭文斌;;长株潭城市群公众参与环保行为的实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储成兵;李平;;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研究——以使用环保农药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03期
5 邢朝国;时立荣;;环境态度的阶层差异——基于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10期
7 李琛;;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民生态意识培养[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袁红辉;;云南佤族农户生态行为探析——基于对临沧部分佤族村寨的问卷调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9 侯俊东;吕军;尹伟峰;;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3期
10 蒋麟凤;;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浙江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邱君;中国农业污染治理的政策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白丹丹;大学生环境态度与行为的定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李小红;中美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李晓娜;河北省太行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莎莎;西北地区农户生态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贵德;西部生态重建中农户生态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1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3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