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20:03
本文关键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文化产业面临新的转型,文化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发展给文化市场也带来不少问题,泛娱乐化现象便是其中问题之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作为传播载体的大众传媒不断的以娱乐的名义去博人眼球,制造出繁荣的娱乐文化市场。在这种娱乐文化中,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甚至是审美功能都受到抑制,能否博得大众一笑成为传媒活动的标准。在这样的娱乐化的氛围中,大众无一不受影响,尤其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娱乐化信息一方面可以满足青少年放松身心的需要,可是另一方面,过度的娱乐化内容对他们的人生观势必将造成消极的影响。本文正是从这一现实情况出发,分析了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前提下分析泛娱乐化现象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作用机制提出科学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基本策略。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以及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这部分从娱乐与青少年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娱乐是青少年的需要,并且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接着分析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青少年人生观的作用关系。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新闻泛娱乐化现象、电视综艺节目泛娱乐化倾向、网络泛娱乐化倾向以及广告电视剧泛娱乐化现象。在理论和现实的基础之上,探讨泛娱乐化氛围下青少年人生观受到的消极影响:人生责任感淡化、人生理想模糊、人生价值取向实用化、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审美标准感性化。 第二部分论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影响青少年的作用机制,这部分主要是从青少年接受机制的三要素出发:接受主体(青少年)、接受对象(泛娱乐化内容)、接受环境(同辈群体)。第一,青少年之所以会接受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离不开自身的特点,青少年的需要、心理以及道德认知决定了他们必然受到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第二,泛娱乐化内容自身的特点也影响了青少年能否接受它。从传播内容来说,明星化彰显了偶像效应、刺激性强化了感官体验、浅薄化迎合了轻松的需求、世俗性放大了现实需求。第三,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也会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部分在之前论述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科学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影响的基本策略。第一,加强管理和利用,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加强传媒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引导传媒与青少年的发展相一致。第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开展人生观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开展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开展审美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开展休闲教育,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娱乐观。第三,引导同辈群体的发展,增强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关心同辈群体的发展,鼓励青少年的健康交往;注重对群体文化的引导,建立积极的群体氛围;重点培养和关注领袖人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大众传媒 泛娱乐化 人生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3.5;G20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导论12-18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2-15
- 1.问题的提出12-13
- 2.研究意义13-15
- (二)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15-17
- 1.泛娱乐化的含义15-16
- 2.泛娱乐化的背景及成因16
- 3.泛娱乐化的表现16-17
- 4.泛娱乐化的影响17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一、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18-29
- (一) 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青少年人生观发展18-21
- 1.娱乐与青少年的发展18-20
- 2.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与青少年人生观20-21
- (二)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的表现21-25
- 1.新闻泛娱乐化现象21-22
- 2.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泛娱乐化现象22-24
- 3.网络恶搞中的娱乐狂欢24-25
- 4.广告和电视剧中的泛娱乐化现象25
- (三)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25-29
- 1.人生责任感淡化26
- 2.人生理想模糊26-27
- 3.人生价值取向实用化27
- 4.人生态度出现偏差27
- 5.审美标准感性化27-29
- 二、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机制29-38
- (一) 青少年与接受泛娱乐化现象29-31
- 1.青少年的需要与媒体接受29-30
- 2.青少年的心理与媒体接受30-31
- 3.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与媒体接受31
- (二) 泛娱乐化现象的特点与青少年的接受31-36
- 1.明星化彰显了偶像效应31-33
- 2.刺激性强化了感官体验33-34
- 3.浅薄化迎合了轻松的需求34-35
- 4.世俗性放大了现实需求35-36
- (三) 同辈群体环境和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36-38
- 三、科学应对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现象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38-46
- (一) 加强管理和利用,发挥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38-42
- 1.加强传媒活动的监督管理39
- 2.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39-40
- 3.引导传媒与青少年的发展相一致40-42
- (二)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自身能力42-44
- 1.开展人生观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42
- 2.开展媒介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42-43
- 3.开展审美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43
- 4.开展休闲教育,培养青少年科学的娱乐观43-44
- (三) 引导同辈群体的发展,增强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能力44-46
- 1.关心同辈群体的发展,鼓励青少年的健康交往44-45
- 2.注重对群体文化的引导,建立积极的群体氛围45
- 3.重点培养和关注领袖人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45-46
- 参考文献46-48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让电视荧屏更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就《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答新华社记者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11期
2 谭娟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同辈群体的参与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3 田华;何纯;;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J];新闻界;2007年05期
4 欧阳霞;新闻娱乐化的受众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4年07期
5 陈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辈群体的作用分析与对策研究[J];求实;2006年09期
6 林三芳;;新媒体的责任缺失与责任担当[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张家军;;论学生同辈群体的作用及其实现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1期
8 廖婧;罗倩;;论媒体责任——以“艳照门”事件媒体报道为例[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年03期
9 黄岩;;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30期
,本文编号:1032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3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