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8 08:29
本文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对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的影响研究
【摘要】:晚婚群体是当今社会日益壮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内在原因与社会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编制了《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与《择偶偏好量表》,用以探讨晚婚群体的未婚生活现状,不同背景变量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同时探究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同性别角色、择偶偏好的关系,试图建立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模型,最终借由建立的模型为基础,对部分晚婚个体进行深入访谈,探究其大龄未婚现状之深层原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苏州、澳门、柳州、北京等多市670名晚婚青年,调查工具《晚婚群体调查问卷》和《晚婚群体访谈提纲》,其中调查问卷由《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以及自编的《择偶偏好量表》组成,,《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由我国知名学者刘电芝编制,因为性别角色在不同群体之间内涵相同,成份稳定,故选以测量晚婚群体之性别角色亦无碍,同时选取25名大龄单身未婚对象进行深入访谈,数据处理使用SPSS16.0、Amos17.0、Nivivo8.0等统计分析软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本研究自编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包含两个分量表,分别为父亲教养方式量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量表,每个分量表均包含控制性、温暖性和自主性三个维度,经检验后,信效度均达到良好; (2)本研究还自编《择偶偏好量表》,分为生理性条件、社会性条件以及心理性条件,经检验后,信效度均达到良好; (3)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择偶偏好各维度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反映了在总体上晚婚群体所在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偏积极,择偶偏好亦偏高; (4)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各维度同其性别角色及各维度以及择偶偏好各维度均显著相关; (5)不同背景变量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显著,大学专业及教育程度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交互作用显著; (6)父母教养方式对其性别角色及择偶偏好均有正向预测力,并且性别角色在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与择偶偏好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7)晚婚群体大龄不婚原因是由于父母因素、自身特质以及择偶偏好三者形成的动态整体与外在因素的不匹配。
【关键词】:晚婚群体 父母教养方式 性别角色 择偶偏好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1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1 引言11-20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11-14
-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14-17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
- 1.2.3 研究流程15-17
- 1.3 名词的操作性定义17-20
- 1.3.1 晚婚群体17
- 1.3.2 父母教养方式17
- 1.3.3 性别角色17-18
- 1.3.4 择偶偏好18-20
- 2 文献探讨20-30
- 2.1 性别角色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20-25
- 2.1.1 性别角色的定义20-21
- 2.1.2 性别角色类型的模型划分21-22
- 2.1.3 性别角色问题研究进程22-23
- 2.1.4 性别角色的测量23-25
- 2.2 晚婚群体单身原因概述25-26
- 2.2.1 择偶梯度差异25-26
- 2.2.2 社会结构流动的影响26
- 2.2.3 单身个体自身的一些因素26
- 2.3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26-30
- 2.3.1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一些研究26-27
- 2.3.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取向27-30
- 3 研究一《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编制30-49
- 3.1 研究目的30
- 3.2 研究方法30-33
- 3.2.1 项目收集与初稿形成30
- 3.2.2 修改与定稿30-31
- 3.2.3 取样31-33
- 3.2.4 施测33
- 3.2.5 数据输入与统计方法33
- 3.3 结果33-46
- 3.3.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与《择偶偏好量表》各项目分析33-38
- 3.3.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38-41
- 3.3.3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41-46
- 3.4 讨论46-48
- 3.4.1 编制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必要性46-48
- 3.4.2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及择偶偏好量表的有效性48
- 3.5 结论48-49
- 4 研究二晚婚群体择偶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49-68
- 4.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49-50
- 4.2 研究架构50
- 4.3 研究目的50-51
- 4.4 研究方法51-52
- 4.5 研究工具52
- 4.6 结果52-63
- 4.6.1 原始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52-53
- 4.6.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53-55
- 4.6.3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父母教养方式差异分析55-56
- 4.6.4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性别角色差异分析56-58
- 4.6.5 不同背景变量下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分析58-59
- 4.6.6 不同背景变量对择偶偏好的交互作用分析59-61
- 4.6.7 性别角色的中介作用61-63
- 4.7 讨论63-67
- 4.7.1 不同背景变量的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差异显著63-64
- 4.7.2 大学专业与教育程度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交互作用显著64-65
- 4.7.3 晚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其择偶偏好65
- 4.7.4 性别角色对晚婚群体择偶偏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65-66
- 4.7.5 性别角色在晚婚群体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择偶偏好间的中介作用66-67
- 4.8 结论67-68
- 5 研究三晚婚群体择偶问题的质性研究68-81
- 5.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68
- 5.2 方法68-71
- 5.2.1 研究对象68-70
- 5.2.2 研究方法70
- 5.2.3 研究工具70-71
- 5.3 结果71-80
- 5.3.1 晚婚群体大龄不婚现状成因的要素构成71-78
- 5.3.2 晚婚群体大龄不婚现状的成因模型78
- 5.3.3 信效度分析78-80
- 5.4 讨论80-81
- 6 结论与建议81-83
- 6.1 结论81
- 6.2 建议81-83
- 参考文献83-91
- 附录91-115
- 致谢115-11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英;王海俊;;影响女性性别角色心理的社会因素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刘浩强;;家庭系统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张勇;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孔海娥;;从沉默到有限自主:新中国60年农村女性择偶自主权研究——以湖北省浠水县两个村庄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潘俊松;温静芳;唐日新;;性别角色类型与个人评价的关系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吴宏姣;陆卫群;;对中国“剩女”现象的剖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28期
7 袁立新;高、低成就学生的父母教育态度与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龙昭宝;;论公共领域及私人领域间的侗族传统择偶文化[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王冰洁;桑青松;;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及发展趋势[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赵丽琴;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10539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5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