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4:24
本文关键词: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摘要】:新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刚刚从中学生转变为大学生,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走向专业教育,从家庭生活模式转向社会生活模式,面临着适应新环境、新角色、新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的挑战。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生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出现了诸多的适应不良问题,而且这些适应问题给新生带来了极大的烦恼和困惑,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随着高校新生的适应能力与社会发展、自身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否帮助新生顺利适应新角色、融入新生活不仅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发展,也间接关系到其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针对新生的适应问题,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主要解决办法是开展各种入学教育活动和适应性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生的适应问题。但无论是入学教育活动还是适应性训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最终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对新生的适应状况展开实践调研,并深入分析其适应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寻求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有效途径,帮助新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为高校开展新生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法对新生的适应状况展开实践调研,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高校新生面临的主要适应问题是生活环境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和心理适应问题,而导致新生产生适应问题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既与早期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中小学教育长期忽视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有关,也与新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高校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干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关。运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的适应问题,,发挥其在价值理念、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针对新生适应问题的干预策略的不足,为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提供新途径。与此同时,许多学院和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在高校中推行社会工作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借鉴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论和方法,尝试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并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以提高新生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帮助新生从根本上解决适应问题。在弥补传统干预策略不足的同时,凸显社工在其中的特殊作用。另外,采用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对介入效果进行评估,进一步验证了社会工作在解决新生适应问题中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高校新生 适应问题 社会工作 介入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4
- 1.3.1 关于高校新生适应及适应性构成11-12
- 1.3.2 关于高校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12-13
- 1.3.3 关于解决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对策13-14
- 1.3.4 研究评述14
- 1.4 研究设计14-16
- 1.4.1 研究思路14
- 1.4.2 研究方法14
- 1.4.3 理论依据14-16
- 第二章 高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适应问题及原因16-21
- 2.1 高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适应问题16-18
- 2.1.1 心理压力问题16-17
- 2.1.2 学习适应问题17-18
- 2.1.3 人际关系紧张问题18
- 2.1.4 生活环境适应问题18
- 2.2 造成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18-21
- 2.2.1 主观因素18-19
- 2.2.2 客观因素19-21
- 第三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优势21-25
- 3.1 价值理念优势21-22
- 3.1.1 以人为本21
- 3.1.2 助人自助21-22
- 3.1.3 注重人的整体性22
- 3.1.4 主张民主参与22
- 3.2 方法与技术优势22-24
- 3.2.1 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23
- 3.2.2 小组社会工作的优势23-24
- 3.3 专业化的工作团队24-25
- 第四章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新生适应问题的具体应用25-39
- 4.1 个案工作方法在新生适应问题中的运用25-29
- 4.1.1 案例介绍25
- 4.1.2 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25-26
- 4.1.3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26-27
- 4.1.4 制定目标与计划27-28
- 4.1.5 实施计划28-29
- 4.1.6 结案与效果评估29
- 4.2 小组工作方法在新生适应问题中的运用29-39
- 4.2.1 小组基本情况29-30
- 4.2.2 小组目标30
- 4.2.3 小组活动安排30-34
- 4.2.4 效果评估34-39
- 第五章 总结与启示39-41
- 5.1 总结39
- 5.2 启示39-41
- 参考文献41-44
- 附录44-46
- 致谢46-47
- 作者简介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敏;冯晨静;王晓朴;;关于高校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01期
2 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于晓波;;大学新生适应性与人格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4 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年06期
5 王新文;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05年03期
6 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4期
7 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年02期
8 范雪;;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谢钢;刘娜;;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郭淑华;陈延娜;姚芳;房群;;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06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