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怕死苦生”: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抗争逻辑

发布时间:2017-10-20 14:27

  本文关键词:“怕死苦生”: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抗争逻辑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底层群体 底层研究 日常抗争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使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底层群体受到从政界到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中国的抗争性政治问题的研究,存在“强者政治学”和“弱者政治学”两种对立的视角,本研究遵从“弱者政治学”的政治哲学思考方向,采用底层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抗争原因和抗争逻辑进行讨论。 制度保护实施的不足和制度带来的社会排斥导致的制度困境是城市底层群体抗争的内容,同时在制度困境下城市底层群体对自我产生了负面认知。这种制度和身份的双重困境,使城市底层群体的抗争内容局限在个人利益的诉求,抗争方式则趋向隐蔽与个体化。滞塞的体制内合法性意见表达途径使城市底层群体失去对制度的信任,放弃通过体制内途径进行维权活动。而贫富差距又使他们陷入呈现抗拒向上和点状分布特点的自主封闭人际交往模式,难以获得足够的人际关系资源和集体资源进行体制外的公开有组织抗争。因此他们只能采取制度内的欺瞒和制度外的冒险作为他们的日常抗争方式。同时城市底层群体产生了一套以“平等”表示不平等,带有宿命论色彩的对贫富差距进行合理化的解释体系,用以消除心中的相对剥夺感。隐忍的抗争方式被城市底层群体称为“苦”生活。在他们的语境中,这个“苦”字具有形容词和动词的双重词性,包含了苦闷的情绪和艰苦的求生的双重含义。城市底层群体选择抗争方式的行动原则,是因为与国家机器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产生的对失去生命安全的恐惧。在抗争的过程中,他们考虑的不仅是权益,还包括生命安全。并且他们“自保”的范围并非个人而是家庭,保护的重心是家庭中的子女。因此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的抗争,是一种嵌入在日常生活方式当中的抗争,是以个人利益出发的、具有个体性的行为,而非具有组织性和革命性后果的,有政治目标的抗争。
【关键词】:城市底层群体 底层研究 日常抗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研究综述8-23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底层研究的兴起与中国城市底层的研究空洞8-12
  • 一、“印度底层学派”的兴起8
  • 二、“底层”的词源8-9
  • 三、中国底层问题的凸显9-10
  • 四、底层研究中城市底层的缺席10
  • 五、城市底层群体的定义10-12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底层抗争的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12-18
  • 一、西方底层抗争的研究理论范式12-14
  • 二、西方底层抗争理论视角下的中国研究14-15
  • 三、中国本土底层抗争理论的方向分歧15-18
  • 第三节 研究方法18-23
  • 一、研究对象选取18-20
  • 二、研究方法20-21
  • 三、研究局限21-23
  • 第二章 城市底层群体面临的制度性困境——生存理性与制度理性的落差23-33
  • 第一节 制度保护实施的不足23-26
  • 第二节 制度带来的社会排斥26-29
  • 一、伴随制度的权利剥夺26-27
  • 二、伴随制度的身份标签27-29
  • 第三节 制度困境下城市底层群体的自我认知29-33
  • 一、自我贬斥——“被施舍的人”30-31
  • 二、自我污名化——“犯过事的人”31-33
  • 第三章 城市底层群体的日常抗争形式——“苦”33-46
  • 第一节 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的失效——制度信任的消解33-37
  • 一、强调“合法性”的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34-35
  • 二、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途径的失效35-36
  • 三、制度信任的消解36-37
  • 第二节 自主封闭的人际关系——集体抗争的障碍37-39
  • 一、对向上型人际交往的抗拒37-38
  • 二、点状分布的平行交往38-39
  • 第三节 制度内的欺瞒和制度外的冒险——作为生存的必须39-42
  • 一、制度内的欺瞒和制度外的冒险39-41
  • 二、“避免最坏”的忍耐底线41-42
  • 第四节 贫富差距合理化的解释体系——作为心理慰藉的扭曲逻辑42-46
  • 一、被扭曲的平等43
  • 二、贫富差距的合理化43-46
  • 第四章 城市底层群体消极抗争之缘由——“怕”46-49
  • 第一节 一体两面的家庭——影响行为选择的“双刃剑”46-47
  • 第二节 强力的国家机器——成为行动原则的“恐惧”47-49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49-51
  • 结论:城市底层群体日常抗争的式微49-50
  • 讨论:底层抗争中的历史文化因素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54-57
  • 致谢57-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宜理;阎小骏;;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2 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J];东南学术;2008年03期

3 查特吉;关注底层[J];读书;2001年08期

4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年07期

5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有关中国都市地区集体行动发生可能性的分析[J];开放时代;2004年04期

6 于建嵘;;底层社会的权利逻辑[J];南风窗;2008年05期

7 于建嵘;;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潘泽泉;陈有乾;;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农民工的生存生态研究[J];前沿;2009年02期

10 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J];社会;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1067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7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a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