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4:2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微信使用 量表编制 中介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开始追求“幸福感”。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最活跃的群体,研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增进他们的社会生存力和促进国家和谐进步。而微信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交友途径,更是让学生在认知和行为层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影响幸福感。因此,在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问题,研究三者关系,构建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主观幸福感模型,不但可以丰富相关理论领域的理论成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帮助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提升主观幸福感。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适应模型理论,旨在探讨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主观幸福感模型。主要做了两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是以文献研究和已有相关问卷、量表为基础,编制大学生微信使用量表。对四所院校510名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然后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的因素进行检验。结果:问卷包含10个题目,3个维度,分别是微信使用依赖性、使用需求的满足度和微信社交联系。各分量表的Cronbach’sα信度系数在0.658-0.828之间;分量表之间相关较低,分量表与总分之间相关高。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所提取的3个因素与构想模型拟合较好,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大学生微信使用量表可以用做测量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有效工具。最后在第四章验证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量表三大维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性别、年级、居住地(城市农村)对微信使用有显著影响。第二部分是探讨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事件量表、改编的微信使用相关量表进行调查。用中介SEM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微信使用强度在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因子)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生活事件、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有显著性意义。当考察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时,人际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通过微信使用强度的调节产生的间接影响则很大。结论:微信使用在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尤其是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微信使用 量表编制 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5;C91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问题提出10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10-11
  • 1.4 研究方法11-12
  • 1.5 研究意义12-13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相关理论13-24
  • 2.1 文献回顾13-17
  • 2.1.1 微信研究综述13-15
  • 2.1.2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15-16
  • 2.1.3 生活事件研究概述16-17
  • 2.2 微信使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7-21
  • 2.2.1 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7-19
  • 2.2.2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19-20
  • 2.2.3 社交媒体与生活事件的关系20-21
  • 2.3 相关理论与假设构建21-23
  • 2.3.1 使用与满足理论21-22
  • 2.3.2 适应模型22
  • 2.3.3 提出假设与模型构建22-23
  • 2.4 小结23-24
  • 第3章 微信使用量表的编制24-30
  • 3.1 量表编制理论基础24-25
  • 3.2 量表编制过程25-26
  • 3.2.1 人口统计学信息25
  • 3.2.2 微信使用情况25-26
  • 3.3 正式问卷的初步施测26-29
  • 3.3.1 对象26
  • 3.3.2 统计处理26
  • 3.3.3 研究结果分析26-28
  • 3.3.4 微信使用量表的信效度检验28-29
  • 3.4 小结29-30
  • 第4章 微信使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30-37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30
  • 4.2 方差分析30-34
  • 4.2.1 大学生微信使用的人口变量学特点30-32
  • 4.2.2 大学生微信用户的主观幸福感特点32-34
  • 4.3 相关分析34-35
  • 4.3.1 微信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Pearson相关分析34
  • 4.3.2 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Pearson相关分析34-35
  • 4.3.3 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的Pearson相关分析35
  • 4.4 回归分析35-36
  • 4.5 小结36-37
  • 第5章 人际关系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微信使用的中介作用37-43
  • 5.1 研究工具37-38
  • 5.1.1 主观幸福感测量37
  • 5.1.2 生活事件测量37
  • 5.1.3 微信使用强度测量37-38
  • 5.2 结果分析38-42
  • 5.2.1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38
  • 5.2.2 测量模型38-40
  • 5.2.3 结构模型40-42
  • 5.3 结论42-43
  • 第6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43-46
  • 6.1 综合讨论43-44
  • 6.1.1 关于微信使用量表的编制43
  • 6.1.2 关于大学生微信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分布特点43-44
  • 6.1.3 关于微信使用、人际关系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44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4-45
  •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发展45-46
  • 参考文献46-52
  • 致谢52-53
  • 附录A 正式调查问卷53-56
  • 附录B 项目分析的结果56-58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鑫;周广亚;;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交叉滞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1期

2 张亭亭;康茜;张凤娇;;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3 周仁会;邓晓铃;;初高中生生活事件对其惧怕否定评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5 甘雄;朱从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年08期

6 周芳勤;;贫困大学生消极情绪及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黑河学刊;2010年12期

7 赵迎东;于曦;张连娜;;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基于牡丹江市两所高校的调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6期

8 徐竞;王蕾;励业;;高职院校贫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2年02期

9 金英花;顾颜;赵红姬;史沙沙;张孟玉;崔文香;;吉林省留守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健康素质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6期

10 王晶晶;;消极情感、认知易损性和消极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抑郁形成的作用[J];才智;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微小精神创伤不容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吕国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国老年报;2002年

3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毕锦云 陈根;谨防“心理危机”[N];甘肃日报;2001年

5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郑坚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恶性肿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华;家有“寄居老人”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丽华;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俊端;广西白裤瑶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人群心理应激状况及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刺激的相关性[D];新乡医学院;2014年

4 申苗苗;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5 周晴;生活事件与农村高中生抑郁症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缓冲作用[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方艳兰;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特征、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赵通宇;青少年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应对方式、独处的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威;压力性生活事件对大脑功能网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9 李志远;压力与冠心病及中医情志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翟惠珍;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生活事件、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7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067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2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